近年來,市國資國企聚焦主責主業,主動投身“廠網一體化”“供水一盤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未達標水體整治、養殖魚塘改造和尾水治理等各項治水項目,當好中山水污染治理主力軍、先鋒隊。同時,堅持項目建設和民生保障“雙統籌”,通過錯峰施工、科技創新、群眾路線等措施,在保質高效完成項目建設的同時,最大限度降低施工對群眾生活、出行影響,用一個個精品工程書寫國企服務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一、源頭管控,最大力度強化項目統籌
在施工過程中,項目組提前開展工程規劃和設計,針對施工前中后期各階段的不同要求制定管理計劃,確保“工完場清”,杜絕“圍而不建”。一是堅持方案先行、樣板引路。在施工方案制定階段,充分考慮周邊環境和居民出行需求,提前編制施工路段占道方案,盡量減輕施工對居民出行不良影響。二是強化教育及檢查力度。全面加強班前教育、安全技術交底、施工技術交底和日常檢查、安全專項檢查,一旦發現“圍而不建”情況,限期整改,并按規定追究相關單位人員責任。三是實時收集群眾意見。開通400-1-000685的24小時服務熱線,將群眾反映情況劃分為普通類與緊急類、施工問題與日常維護問題,分別由工程技術部門及運營部門跟進處理,落實“12小時聯系,24小時到現場,3日內辦結完畢”的服務承諾。1-5月,共收到水污染治理相關的群眾訴求單162件,辦結率達100%。
二、錯峰施工,最大限度降低施工影響
工程規劃前期,充分考慮項目地點周邊交通狀況和居民分布,設計錯峰施工方式。一是施工時間錯峰。采取“夜間21點至次日清晨6點”的錯峰施工方案,在夜間錯峰進行土方開挖外運、收發管材、檢查井等建設環節,盡量保障市民上下班高峰前恢復交通順暢,優先保證學校、醫院等瞬時車流量較大的場所周邊道路暢通。二是施工空間錯峰。采用“點狀”封路方式,對需要管網施工道路進行分段式封路,確保“實施一段封閉一段、完成一段開放一段”,盡可能減少封路時間、壓縮封路空間。三是指引措施完備。項目施工現場配備完善的交通標識、警示燈等設備,封閉期間設置專人進行交通疏導,引導行人和車輛安全通行,確保施工現場交通安全、順暢。
三、科技賦能,最大優化工程施工手段
引進高新科技優化工程施工手段。一是采用非開挖修復技術。采用點狀原位固化、不銹鋼鎖、紫外光固化等非開挖管道修復技術,施工時只需對修復位置進行小范圍和短時間圍蔽,修復完成后即可馬上撤離,有效避免了噪聲污染和交通問題。二是采用CCTV機器人進行內窺探索。CCTV管道檢測機器人搭載高清防水攝像鏡頭,無需開挖就可全面掌握管網“病情”、排查“病因”,實現“不挖路、不斷水、不揚塵、無噪音”效果。三是選配降噪防噪設備設施。要求一線工人采用搖動旗幟、電話通訊等方式,施工聯絡時不得使用鳴笛、敲擊鋼管。嚴控現場施工車輛產生的噪聲,禁止進出車輛鳴喇叭,要求裝卸物件輕裝慢放,并在裝卸點鋪墊草包等降噪物體,多措并舉引導樹立防噪擾民意識。
四、宣傳為先,最大限度爭取支持理解
積極與群眾溝通,爭取最大限度爭取群眾理解和支持。一是加強項目信息公開。主動向沿線居民公開項目概況、施工規劃、占道施工情況提醒等信息。聯合中山廣播電視臺策劃“市民觀察團”活動,邀請“兩代表一委員”以及周邊群眾參觀施工現場,主動傾聽采納居民意見,調整優化施工方案。二是入鎮下村面對面溝通。今年在施工鎮街鋪開宣傳進社區(村)活動達7場次,包括群眾意見集中的東區街道夏洋社區等,開展廠網一體化項目宣講、“我是項目管理員”工地參觀、修復點周邊商戶宣傳、滾動播放科普動畫、張貼宣傳海報等,覆蓋群眾超過5000人次。三是利用媒體矩陣鋪開系列報道。聯動中山廣播電視臺、中山日報、南方日報等媒體,針對市民關注熱點,推出《治水人物篇:他們,每天都在挖什么》等系列報道。其中回應群眾關注的熱點問題文章《中山城區多條道路開挖施工,究竟為何?》的瀏覽量達8萬。聯動中山移動、中山電信等運營商,發送項目公益短信超過20萬條,及時向市民傳達施工信息,引導繞路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