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中共中山市第十五屆委員會第八次全體會議召開。會議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論述和視察廣東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貫徹落實省委十三屆五次全會精神,總結市委十五屆七次全會以來工作,總結新時代我市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研究部署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奮力開創中國式現代化中山實踐新局面。市委常委會主持會議。市委書記郭文海代表市委常委會作報告。
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山市委關于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山實踐的實施意見》《中國共產黨中山市第十五屆委員會第八次全體會議決議》,印發了“中山改革典型案例30項”。
會議充分肯定市委十五屆七次全會以來,全市上下深入貫徹落實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聚焦省委“1310”具體部署,搶抓深中通道歷史機遇,日夜兼程、風雨無阻,打好轉作風、“工改”、治水三大攻堅戰,政企同心拼經濟,推動中山“百千萬工程”、高質量發展邁出堅實步伐。會議指出,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是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全會審議通過的《決定》是指導新征程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綱領性文件。我們要深刻認識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時機之重要、意義之重大,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習近平總書記、黨中央的決策部署上來,結合省委十三屆五次全會部署一體貫徹落實,堅定扛起新時代中山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使命擔當,堅持正確方向,突出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尊重基層和群眾的首創精神,更加注重系統集成,緊緊圍繞制約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和堵點痛點問題,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
會議強調,要全力落實改革任務,全面激活改革動力,奮力開創中國式現代化中山實踐新局面。
一要進一步深化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體制機制改革,大力建設廣東省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發展改革創新實驗區。要完善深中“六個一體化”體制機制,在規劃、營商環境、產業、交通、科技創新、公共服務和社會治理等方面全面學習對接深圳,堅定不移推進深中一體化、同城化,為珠三角深度一體化融合發展先行先試。要深化與港澳交流合作,探索健全“港澳科創+中山制造”“港澳青年+中山創業”“港澳人才+中山生活”等模式,更好服務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要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深化“五外聯動”、內外貿一體化等改革,在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匯聚發展要素、拓展經濟縱深,塑造開放型經濟新優勢。
二要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塑造高質量發展新動能新優勢。要堅持以改革“頭號工程”的力度推進營商環境改革,深化項目審批制度改革,完善促進民營經濟發展機制,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鞏固提升政企同心拼經濟良好局面。要健全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加快傳統產業數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級,推動新能源、生物醫藥、新一代信息技術、光學光電、低空經濟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強鏈補鏈延鏈,加快布局人工智能、量子技術、生命科學等未來產業新賽道,實施制造業質量提升行動,不斷做大做強中山制造業家當。要優化招商引資體系,進一步完善全市招商“一盤棋”工作格局,健全全員招商激勵機制,深化資本招商機制改革,加快集聚更多體現新質生產力的高端項目、優質企業。要健全全面創新體制機制,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突出教育的先導性功能,加強產學研高效協同、深度融合,加快推動重大科創平臺提質升級,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實施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堅定營造“無創新、不中山”社會氛圍。要健全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機制,完善生產性服務業政策支持體系,加快現代服務業高質量發展,更好賦能先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三要進一步深化“四改”,重塑生產生活生態新空間。要縱深推進“工改”,迭代優化項目審批機制,積極推廣應用“工改”十大創新模式,探索創新低效用地再開發政策,打造更多連片改造、綜合改造標桿項目,為高質量產業拓展廣闊空間。要縱深推進“水改”,建立健全全鏈條治水管水機制,完善水生態環境管理、監測和評價制度,科學開展清淤和底泥資源化利用,打造一批水污染治理綜合提升示范樣板,持續鞏固提升水污染治理成效。要深入推進“田改”,全面推行田長制,落實耕地占補平衡制度,加快完善高標準農田建設機制;探索實施“田券”制度,建立耕地跨鎮域保護經濟補償機制;深化農村“三塊地”改革,探索統租統管經營模式,有序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推動“沉睡資源”活起來。要深入推進“城改”,加強城市設計和城市風貌管理,打造一批城中村改造標桿項目,深化“僑房新韻”、城市管理運營機制改革,加快推動舊城煥發新活力。
四要進一步深化實施“百千萬工程”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建設城鄉均衡區域協調發展共同富裕先行市。要深化市直管鎮體制改革,持續完善市鎮事權、財權和政策動態調整機制,加強市級對產業空間、公共服務資源等跨鎮街統籌,更好激發鎮街活力。要深化農村綜合改革,深入實施農村集體經濟倍增計劃,探索推進村組統一核算、統一經營,健全農村“三資”管理機制,建強十大農業產業平臺,做好中山“土特產文章”,加快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要完善綠美中山生態建設體制機制,加快打造美麗庭院、美麗家風、美麗田園、美麗經濟“四美”新格局,持續開展全員全域見縫插綠行動,加快發展綠色低碳產業,讓綠色成為中山高質量發展鮮明底色。要深化社會治理體系建設,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持續深化“1+6+N”基層社會治理工作體系建設,創新社會力量參與機制,不斷提升公共安全治理能力,構建更高水平的法治中山、平安中山。
五要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構建文旅發展大格局。要構建文旅產業供給體系,用足用好“人、山、城、海”資源稟賦,深化文旅項目招商、審批、用地、投融資等機制改革,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機制,加快謀深做實“11138”文旅發展大格局,經營好“中山服務”品牌,打造“人間煙火氣、灣區好生活”的文旅新高地。要完善擴大消費長效機制,豐富多元化消費場景,深入挖掘中山美食特色,做大做強美食產業,探索發展工業旅游產業,加大“中山貨”海內外展銷推廣,打造大灣區消費大市場。要優化文化事業發展體制機制,探索建立“政府搭臺、企業唱戲”文化發展新模式,完善城鄉一體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健全文藝精品扶持政策,創造更多高品質文化供給。
六要進一步深化民主和民生領域改革,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要健全全過程人民民主制度體系,堅持好、完善好、運行好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著力提升政治協商議政質量,完善大統戰工作格局,凝聚共同助力高質量發展強大合力。要健全“全人群全生命周期”民生制度體系,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做好“一老一小”民生文章,加快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不斷厚植民生福祉。
會議強調,要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和黨的建設,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堅強保證。要堅持用改革精神和嚴的標準管黨治黨,把堅持“兩個確立”、做到“兩個維護”落實到中山改革各方面全過程。要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加強黨的創新理論武裝,鞏固拓展主題教育成果,激勵干部擔當作為。要完善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工作機制,加快建設廉潔中山。要健全改革推進落實機制,完善改革績效考評制度,以實績實效和人民群眾滿意度檢驗改革。要加大改革宣傳力度,開展改革先進表彰,在全社會營造新時代解放思想、創新求變的濃厚氛圍。
會議強調,完成改革任務、推進現代化建設,絕不是在風平浪靜下的馬到功成,也不是在鮮花掌聲中的樂享其成,而是需要全市上下團結一心、眾志成城,敢于涉險灘、爬陡坡、闖難關,一步一個腳印把改革藍圖變成中山高質量發展的美好現實。要弘揚改革精神,爭當敢闖敢試的“拓荒者”、敢為人先的“領跑者”、敢于擔當的“攻堅手”;要把握改革方法,正確把握“立”與“破”、“點”與“面”、“緩”與“急”,提高改革精準發力和精準落地能力;要增強改革本領,善于凝聚共識、增進合力,善于抓住重點、整體推進,善于依靠群眾、鼓勵首創,切實發揮改革的整體效應和最大效能;要壓實改革責任,制定改革清單,加強改革統籌,完善改革評價,務求干一件成一件。要只爭朝夕促發展,市鎮合力、政企同心,全力打好拼經濟主動仗,全力推動項目落地“大提速”,全力擴大內需釋放消費潛力,全力促進財政平穩運行,堅決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要堅持發展和安全“兩手抓、兩手硬”,始終做到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以高水平安全護航高質量發展。
市委委員、市委候補委員出席會議。部分正廳級老同志,不是市委委員的市領導同志,市人大常委會、市政協秘書長,市紀委常委、市監委委員,市委、市政府副秘書長,市直正處級以上單位、中央和省駐中山正處級以上單位、市有關單位黨員主要負責同志,各鎮街黨政主要負責同志,市第十五次黨代會部分基層代表,企業經營者、科研院所負責人、科技人才代表、“三農”方面專家學者、重要文化機構負責人等涉及重要改革的有關方面代表列席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