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鎮緊緊圍繞高質量發展主線,深入開展主題教育,凝心聚力推進“百千萬工程”,搶抓“工改”政策機遇高效盤活鎮屬低效工業用地,簽約引進青玉立坊項目,通過“產業+本土文化(或IP)+數字化營銷”的方式,打造“全媒體產教融合基地、輕文旅社區商業”新業態,推動主題教育與文旅事業發展深度融合、一體推進。
堅持黨建引領,引導多元力量同向而行、同頻共振,推動青玉立坊成為開展主題教育、匯聚各方力量的重要陣地。“一站”引領。結合青玉立坊發展定位和實際,精心建設青玉立坊黨群服務站,打造服務青年、全媒體人才的黨建陣地,全面融入新港社區15分鐘便民服務圈和多方位黨群服務站建設。“一園”賦能。結合新港社區“一核四園”黨建品牌中的“莘園”建設,推出沙龍、培訓等活動,開展粵港澳大灣區人才交流活動,持續吸引青年人才聚集,多方位拓展服務效能。“N方”擴容。依托青玉立坊進駐商家,以創業集市等形式廣泛推介青玉立坊青創品牌和港口鎮“黃金十字”商圈,持續擴大知名度和影響力。
青玉立坊為港口鎮“工改”項目,以人與自然“共榕共生”的理念實施改造,將園區內60多株形態優美的老榕樹保留下來,讓自然生態與產業園區融為一體,頗具特色。項目所在地是20世紀80、90年代的鎮屬物業,占地約72畝,改造前處于閑置狀態。港口鎮堅持問題導向,認真弘揚踐行“四下基層”優良傳統,深入廠區實地調查研究,謀劃盤活鎮屬閑置物業的有效舉措,將該物業及鄰近同樣閑置的原人社分局大樓整體打包出租給青玉立坊項目方,由項目方進行整體修繕和專業運營,打造以數字化轉型升級或數字全媒體為主導產業的園區,并結合原有風貌打造80年代復古街道等文旅空間,助力全鎮文化產業發展。
堅持學以致用、以學促干,立足產業實際,結合新業態發展趨勢,打造產教融合、業態豐富的文創聚集地,為青年創新創業提供更多平臺和機會。靶向招商構建“吸睛”銳器。立足青玉立坊的區域組團結構,加強對招引項目把關力度,引入餐飲百貨、潮流文化等各類配套商業項目和上上簽等知名企業,豐富園區產品體系,培育多元文旅業態。優勢產業突出留客“神器”。結合港口鎮游戲游藝特色產業,量身定制“輕文旅社區商業”配套服務,建設集體驗、游樂、消費于一體的產城融合特色園區。用好港口美食名片,將轄區新式潮流餐飲與港福路宵夜街、上乘V-PARK等“串珠成鏈”,打造港口特色美食聚集區,用好鎮內中港直通巴士站及城市候機樓,吸引更多來自深圳、香港等地的消費者、創業者到港口吃喝玩樂、投資興業。產教融合建設育人利器。與省產教融合數字經濟研究院、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等院校開展合作,聯合相關產業企業共同培育符合產業需求的全媒體人才,聚合產業上下游優秀企業,建設3萬平方米辦公區域,實現產教融合生態圈共同發展。建設“青年夜校”,邀請園區企業負責人等組成導師團,為青年學習搭建更廣闊平臺。
將主題教育與文化工作結合起來,深度挖掘港口歷史文脈,發掘更多文化青年、聚集更多文化能人,構建差異化特色場景。“大咖”助陣港口音樂。聯合市原創音樂協會共同打造中山市原創音樂文化創作港口鎮基地,引入來自大灣區的音樂制作人賦能港口音樂文化,在園區內設置森林音樂廣場,舉辦“金色大地音樂會”——“綠樹成音·共榕共聲”原創音樂作品展等豐富音樂活動,聚集和培養音樂人才,創作更多符合港口特色的優秀音樂作品,探索推出“音樂+”融媒產品,以原創音樂賦能“文化興港”。“定點”傳習非遺文化。在園內掛牌成立鎮非遺傳習所,開設非遺傳習課堂,讓古籍修復技藝、龍艇制作技藝等港口本土非遺文化有更好的傳承土壤,做好展示、體驗、傳承。“IP”增色文創產品。優化布置青玉立坊文創店、中山驕傲新型文化空間等場所,為各類文創者、設計師、藝術家搭建交流、展示和拓展的平臺,上架第一批12款“我愛港口”文創品,并舉辦“我們的港口”文創繪畫大賽,實現文創品制作、展示、銷售“一條龍”,結合“蓮蓮”“杉杉”等特色IP,提高港口創意產業的吸引力和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