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伴隨著悠揚動人的歌聲,由省委宣傳部講師團指導,中山市委宣傳部、中山市“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指揮部辦公室主辦的“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 落實省委“1310”具體部署”主題宣講基層行中山專場拉開帷幕。 從投身灣區建設的大橋青年到專注軸承技術的“南粵工匠”,從守護平安的鐵騎警花到駛向遠洋的造船人,8位來自中山不同行業的宣講員站上舞臺,以情景劇和文藝宣講的方式,講述奮斗圓夢故事和城市發展變遷,生動呈現廣東高質量發展的火熱一線,為扎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廣東實踐匯聚強大合力。 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讓國產“旋轉芯”走向世界 軸承被譽為機械工業的“芯片”。“普通到小朋友玩的指尖陀螺玩具,高端到潛水艇、宇宙飛船,幾乎所有旋轉的地方都有軸承。”投身軸承行業40年,中山市盈科軸承制造有限公司總工程師王冰專注做一件事——技術攻關,讓國產“旋轉芯”走向世界。
2003年,為破解歐洲一家世界知名電梯企業軸承應用難題,王冰團隊苦心研發出功能集成化電梯部件解決方案,在眾多世界軸承強企競爭中脫穎而出。然而,在全球首創、無可借鑒的技術背景下,如何在有限時間內將圖紙變為樣品?“面對種種不可能,我們義無反顧地‘拼’了上去!”王冰帶領團隊成員自己改造設備、自行研發儀器、自主發明試驗機,最終如期交付。
多年來,王冰帶領團隊制造出40余種高端裝備專精特新軸承,應用于國產軍用直升機、歐美精密數控機床和全球多個國際機場。她說,自己將和團隊在軸承高精密、高剛度、高可靠、長壽命等技術難題上狠下功夫,“讓更多國產高端裝備裝上自己的‘旋轉芯’”。
堅持制造業當家,推進智能制造發展,離不開工業機器人技術的有力支撐。曾在企業生產一線的工作經歷,讓中山市建斌職業技術學校機電科科長黃俊杰意識到,“要實現智能制造的強國夢,必須培養更多的高技能人才。”
隨著學校開設工業機器人技術應用專業,新的難題出現了。“專業建設之初,由于工業機器人實訓設備造價昂貴,學校資金不足,難以負擔。”為了給學生提供技能學習設備,黃俊杰和團隊老師用幾個月時間深入企業調研學習,與一線工人同吃同住,在生產車間反復測試、演練,成功自主研發出工業機器人實訓工作站。
“近幾年,憑借專業辦學特色,我們申請到了專項資金,建立起設備完善的工業機器人實訓中心。目前,工業機器人實訓中心為社會培訓了600多名技術骨干。”黃俊杰說,將繼續秉持一顆匠心,為共筑智造強國夢培養更多工業機器人技術人才。
科技創新驅動發展
新能源船舶制造向海圖強
“低溫在工業生產中有非常重大的作用,然而降溫是一件難事。”中科富海(中山)低溫裝備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長朱誠的故事,道出了中國幾代科研工作者的低溫夢。
“-269℃是氦氣的液化點。”朱誠說,作為最難被液化的氣體,氦氣50%用于半導體芯片和光纖生產,40%用于醫院的核磁共振儀等領域,而中國的氦氣曾大量依賴進口。2016年,在中國科學院理化所的攻堅克難下,終于研發出了-269℃的大型低溫裝備。
有了科研技術突破,如何走向市場化?朱誠介紹,以科技創新為驅動力,2020年7月,中科富海用自己制造的液氦設備生產出了中國人自己的高純氦,打破了氦氣的“卡脖子”,維護了國家氦戰略資源安全。
“科技是沒有硝煙的戰斗。”朱誠表示,將全力以赴投入核心技術攻關和產品創新,把企業進一步做精做專做特做大做強。
如何從一家年產6艘快艇的小企業發展為年產值數億元的上市公司?創立二十多年,江龍船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董事會秘書席方遠只堅持做一件事:造船。
“我們從事的是一個非常傳統的行業,但江龍從不保守,而是把創新進取刻在基因里。”席方遠介紹,近年來,公司在船舶新能源化方面積極探索,早在2014年便建造了柴電混合動力游船“珠江水晶”號,后續又研制了我國首艘甲醇動力船,在華南地區純電動新能源船舶領域市場占有率達到50%。
“建設海洋牧場是船舶行業的機會,江龍子公司澳龍船艇已經在積極籌劃,相信很快就會收到我們進軍海洋牧場裝備制造行業的消息!”席方遠說。
投身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凝聚青春奮進力量
身著熒光色騎行服,騎著重達500余斤的警用摩托車,酷颯的中山市公安局交警支隊鐵騎隊員張安迪一登場便吸引了無數目光。
不久前,她所在的鐵騎隊完成了一次愛與生命的傳遞。一位中山市民在生命終結后捐獻出肝臟,去救助遠在河南的小女孩。“時間就是生命,為了第一時間將活體器官送達,我們鐵騎隊成員守在醫院和沿途15個路口。”張安迪回憶道,鐵騎隊一路護航,僅用21分鐘就到達了廣州。緊接著,廣州、東莞、深圳交警接力護航,將活體器官順利送達深圳機場,全程僅用66分鐘!
“當得知小女孩因這顆鮮活的肝臟讓生命得以延續的消息,鐵騎隊每個人都非常激動!”張安迪說,作為一名鐵騎女警,在一次次披星戴月、風馳電掣的奔赴中,她越來越堅信,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自己的青春是閃亮的。
青年是祖國的前途、民族的希望、創新的未來。頭戴安全帽、身穿藍色工裝,中國中鐵大橋局第九工程有限公司團委書記楊凝將青春與橋梁接軌,穿梭在一個個大項目大工程的建設工地上,“在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背景下,我和無數大橋青年從祖國各地攜手奔赴廣東中山,成為了新一代中山人。”在這里,他們參與建設了世界上最長跨海通道港珠澳大橋、世界超級工程深中通道等一批舉世矚目的重點工程。
“讓青春和橋梁接軌,把初心和匠心寫在海洋之上” 楊凝說,作為大灣區青年,將積極投身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祖國的橋梁事業發展昂首奮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