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保護、傳承和弘揚阜沙單人農艇賽非物質文化遺產,促進大灣區城市群之間的非遺文化交流共進,12月24日,由阜沙鎮人民政府主辦的“老傳統·新活力”2022年大灣區(阜沙)非遺文化節暨單人農艇公開賽在浮虛山廣場隆重開幕。
這一非遺文化盛事包括“非遺主題集市”及“單人農艇公開賽”。
來自粵港澳大灣區各市的二十多項非遺文化精品在浮虛山廣場展出,四十八名運動健兒在阜沙村橫逕涌一較阜沙單人農艇技藝,賽事全程通過線上直播。
浮虛山腳、橫逕涌上,“線上+線下”,大灣區各色非遺文化瑰寶在交流碰撞中煥發傳承新活力,為寫好中山“文化興城”這篇大文章,促進大灣區非遺文化交流劃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文旅部國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務專家委員會委員、廣東省非遺促進會會長,原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副廳長杜佐祥,中山市副市長周作德,中山市文化廣電旅游局二級調研員陳志明,阜沙鎮黨委副書記、鎮長李健華,阜沙鎮黨委副書記黃開枝,中山市文化館副館長楊寧,中山市改革發展研究會鄉村振興委員會主任、阜在此鄉(廣東)資源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殷東,國家級非遺項目“瑤族長鼓舞”代表性傳承人親傳弟子、廣東省非遺項目“瑤族長鼓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唐買社吊,廣東中轅建設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長彭杰,以及阜沙鎮黨政領導班子全體成員、各機關單位正副職、各村(社區)書記出席開幕式。
黃開枝致開幕詞,向蒞臨活動現場的領導、來賓表示熱烈歡迎,表示保護與傳承非遺文化是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舉措,希望通過舉行文化節及賽事“以非遺為媒”促進大灣區文化交流融合、深中一體化發展。
周作德代表市政府對大灣區(阜沙)非遺文化節暨單人農艇公開賽的隆重開幕表示熱烈祝賀,預祝活動取得圓滿成功。周作德表示,中山致力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希望通過舉辦非遺文化節暨單人農艇公開賽,搭建非遺元素集中展演交流的舞臺,為中山市及大灣區非遺文化產業蓬勃發展增添強勁動力。
杜佐祥在致辭中強調,發展文旅事業是守住先進文化之根、傳承優秀文化之魂、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舉措。廣東的文旅事業及非遺工作所取得的豐碩成果,離不開各地各級黨委、政府的共同努力。本次大灣區(阜沙)非遺文化節暨單人農艇公開賽搭建起了非遺文化交流的舞臺,體現了中山市以及阜沙鎮對非遺文化保護與傳承的重視以及擔當作為。
浮虛山腳,多元非遺文化同臺展演。非遺文化集市設于浮虛山廣場,非遺產品、特色產品展銷攤位充滿傳統韻味、琳瑯滿目。來自廣州、深圳、澳門等市的非遺傳承人展示著鳥蟲篆、連南瑤鼓、麥稈畫等各類非遺作品,觀眾們還可以品嘗咀香園杏仁餅等非遺美食、動手體驗面人、糖畫、草編、中國結等非遺技藝。現場特設單人農艇展位,讓群眾游客近距離了解阜沙單人農艇的構造、發展歷史及劃艇要領等。冬日暖陽下,游客朋友們三兩結伴,流連在不同的展位間,“沉浸式”欣賞非遺文藝精品、選購非遺產品、參與非遺技藝互動體驗。不少游客拿出手機拍照“發圈”或線上直播集市盛況,向親朋好友分享各種“好看”“好吃”“好玩”的非遺文化精品,主動參與到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中來。
橫逕涌上,單人農艇選手劈波斬浪。龍騰虎躍,百舸爭流。下午2點,阜沙單人農艇公開賽拉開序幕。比賽在橫逕公路橋以北至陽光水閘河段上進行,共吸引了來自廣州、佛山、肇慶、中山4個地市的48名參賽選手報名比賽,選手最高年齡為68歲,最小15歲,其中女性選手9人。比賽采取一輪制,選手們從橫逕橋出發,劃至陽光水閘“轉棟”處調頭,全程需往返8次,賽程10公里,根據完成比賽用時多少排列名次。經過激烈的角逐,下午4時,比賽全部結束。比賽決出了男女子組的冠、亞、季軍。2號艇譚思匯、46號艇何寶華分別獲男女子組的冠軍。
阜沙鎮是沖積平原、沙田水鄉,孕育了豐富多彩的水鄉文化。阜沙單人農艇賽已傳承百年,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和鮮明的水鄉特色,2012年10月被列入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為傳承、發揚好這一阜沙獨特的非遺文化,阜沙鎮定期組織開展單人農艇公開賽、培訓班,培養非遺傳承人、培育鄉村特色文化品牌。
單人農艇賽文化能否傳承、發揚好,與當地的水體質量有著密切關系。阜沙鎮堅決扛起治水政治責任,全面開展未達標水體綜合治理,堅決打好水污染治理攻堅戰。阜沙鎮未達標水體整治項目施工進度在五鄉、大南聯圍流域三個鎮街中名列第一,治水工作取得良好成效。良好的水生態,也為鄉村振興增添了強勁動力,當天比賽在阜沙鎮著力打造的美麗宜居示范村阜沙村橫逕涌舉行,河清岸綠、綠樹成影、風景如畫,充分展示了阜沙鎮鄉村振興的成果。
阜沙鎮貫徹落實市委書記郭文海提出的關于實施文化興城的工作要求,全面梳理和整合全鎮全域文旅資源,挖潛引優、扶強補短,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把散落的文化瑰寶“串珠成鏈”,推動文、體、農、商、旅多產業高質量融合發展,階段性成效明顯。
全鎮逐步形成以浮虛山公園為代表的千年浮虛文化,以阜沙鎮單人農艇賽為代表的非遺文化,以定向運動為代表的體育文化,以脆肉羅非特色菜為代表的美食文化,以牛王廟革命遺址為代表的紅色文化,以阜沙村、牛角村為代表的沙田文化,以淋浴房、智能家居、五金家電為代表的現代工業文化等特色。黨的二十大報告將文化建設擺在突出位置,為做好新時代文旅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進方向。
下一步,阜沙鎮將著力于強基固鏈、孕沙成珠、推陳出新,結合“工改”、美麗圩鎮建設,推進阜圩舊街、牛王廟革命遺址及周邊改造,探索紅色文化、糧食(糧倉)文化、定向越野體育文化、單人農艇賽非遺文化、脆肉羅飛特色菜餐飲文化等主題研學游,推動旅游業與工業、農業、三產、體育、文化“六業同游”的發展模式,以生動實踐推動黨的二十大精神在阜沙文旅產業發展中深扎根、結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