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中通道首節沉管順利橫移至深塢區。圖為E1管節橫移中。
本報訊(記者何淼通訊員粵交集宣岳路建)4月12日,重達6萬噸的深中通道首節沉管在鋼纜繩的牽引下,順利從淺塢區橫移約100米,進入深塢區,為沉管隧道未來的安裝打下了堅實基礎,也標志著深中通道項目建設進入新階段。
■“巨無霸”將進行二次舾裝
4月11日下午6點,為順利完成首節沉管橫移,深中通道建設者對深淺塢進行一次灌水,共使用8臺大功率水泵,連續施工70余個小時,蓄水150萬立方米。4月12日上午11點,萬事俱備,E1管節在完成一次舾裝、GINA止水帶安裝后,進入了橫移至深塢區的施工工序。隨著關閉淺塢區鋼閘門后水位逐漸漫過沉管,E1管節在鋼纜繩的牽引下,緩緩進入深塢區,全程歷時約50分鐘,從陸上到水上、淺塢到深塢,整個橫移過程共移動約百米。
“首個澆筑完成的E1管節是非標準管節,重達6萬噸,比肩中型航母的排水量。”據深中通道管理中心副主任、總工程師宋神友介紹,深中通道沉管隧道由32個管節加一個最終接頭組成,其中22個沉管管節首先在廣州南沙龍穴島船廠完成鋼殼的制造,后運抵珠海牛頭島進行混凝土澆筑,在淺塢區、深塢區完成一次舾裝和二次舾裝作業后,再由自主研發的專用裝備——沉管浮運安裝一體船,運至隧址區進行沉放。
按照建設計劃,下一步,6萬噸的“巨無霸”E1管節將在深塢區完成二次舾裝工作,預計6月底前開始首節沉管安裝作業。
■96天完成二次舾裝區改造
“深中通道項目鋼殼沉管采用雙向八車道,斷面長度達46米,原用于存放港珠澳大橋(沉管寬38米)建設時期預制完成沉管的深塢,塢門寬度不能滿足目前使用要求。” 宋神友表示,在這種情況下,必須對二次舾裝區進行改造。
臨時圍堰、深塢排水、塢內拓寬、新建舾裝平臺、新建水泵房、塢門、塢墩等是二次舾裝改造的重點工作。其中,新建塢門是一道大坎。它采用傳統鋼筋混凝土的模式,一層一層建造起來,共有八層。前期的吊裝作業涉及高空作業,風力過大就不能繼續,預制時正值冬季,給新建塢門增加了不少困難。
深中通道建設期黨委兩支“黨員先鋒隊”的21名攻堅黨員,帶領230名建設者扎根一線,采取科學部署施工計劃、緊盯天氣情況、靈活調整輪流作業等方式見縫插針搶抓工期。隨著塢門被鋼纜繩慢慢遷移到塢墩,灌水坐底,標志著整個二次舾裝的改造作業正式結束,改造施工共歷時96天,順利為E1管節橫移下水提供封閉環境。
6萬噸巨無霸的“加工之旅”
2019年6月26日,首個管節鋼殼順利抵達位于珠海牛頭島上的深中通道沉管智慧工廠,開啟了它橫移至深塢區前的“加工之旅”。
2019年12月6日,深中通道首個澆筑完成的6萬噸沉管順利縱移至淺塢區,進行一次舾裝。
2020年4月12日,重達6萬噸深中通道首節沉管在鋼纜繩的牽引下,順利從淺塢區橫移至深塢區,進行二次舾裝。
來源:中山日報
作者:何淼粵交集宣岳路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