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下午,由市委宣傳部、市社科聯主辦的“解放思想,重振虎威”學術座談會在市委宣傳部舉行。中山的老領導代表、來自廣州和中山的十多位學者專家一起為中山“把脈開方”,就下一步如何解放思想、重振虎威,提出真知灼見。
昨日下午的學術座談會上,與會人員認為中山目前的困境非一日之寒,既有客觀原因,也有主觀原因,既有外部環境的問題,也有內在短板。
廣東省社科院研究員丁力談到>>
在他印象里,中山向來穩扎穩打,但現在到了需要“化危為機”的時候。丁力提出要從“工業4.0”的思維去謀劃中山發展,去除“引進一個‘巨無霸’,中山就好了”的思維,要扎根實際,以專業鎮作為基礎,打造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區域平臺。
暨南大學港澳研究所所長陳恩>>
他從土地、創新動力、產業布局、城市新中心、科技教育、營商環境、干部隊伍等多個維度為中山“把脈”,并認為這些維度也應該是中山今后的發力點。陳恩認為,重振中山虎威需要大格局、大智慧和創新思維,小修小補解決不了問題,可以嘗試撤鎮并村建區,這樣可一舉破解土地問題、空間問題,重新書寫城市發展新篇章。
中山市原副市長、省僑辦原主任呂偉雄直言>>
中山的掉隊不僅是經濟上的,而是多方面的掉隊,需要全社會、全民都行動起來,把口號化為積極的、具體的行動。
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教授申群喜分析>>
中山在前一輪的轉型升級中錯失了機遇,周邊幾個城市完成度較好,所以造成了如今的困局。
其他與會學者專家,有的從教育強市談起,要辦大學、引進高端人才;有些談到要加大科技研發投入,補足中山短板;有些認為要穩定干部隊伍,建立一定的“容錯”機制,讓干部放下思想包袱,敢作為、善作為。
此情此景讓參加座談的市政協原副主席劉傳沛很有感觸,他提到,早在1978年10月到1979年2月,中山便組織了一場解放思想的大討論,先后舉行了592場討論,參加人數超5.7萬人次,正是這場討論為中山社會發展和經濟騰飛打下了思想基礎,把中山人敢為天下先的巨大能量釋放出來,這也是中山勇立潮頭,成為“四小虎”的關鍵因素之一。41年后的今天,重提“解放思想”,重新進行大討論,意義同樣重大,這是在新時代的發展命題前,再次凝聚奮發向上的力量的必要之舉。
文/記者 李瑋瑋 圖/記者 孫俊軍
素材來源:中山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