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發布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專項行動計劃,到2035年,成為全球知名的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重要承載區和創新科技成果轉化基地。圖為博頓光電團隊負責人介紹“離子源”實驗系統。
日前,《中山市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專項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行動計劃”)出臺。該“行動計劃”提出,到2035年,中山市形成完備的創新平臺載體、創新人才、創新機制和創新環境,成為全球知名的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重要承載區和創新科技成果轉化基地。
■加速推進高端創新平臺建設
“行動計劃”從建設高端創新平臺,提高科技創新能力;推動產業技術創新,促進高技術產業高質量發展;完善孵化育成體系,打造創新創業升級版;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優化有利于創新的環境等方面進行布局。我市正加快推進中科院藥物創新研究院華南分院(中山研究院)、哈工大無人裝備與人工智能創新中心、中國科學院大學創新中心等重大創新平臺建設。
“行動計劃”提出,到2022年,引進2家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與著名高校院所共建的高端創新平臺基本建成,涌現出一批創新能力突出的科技企業,在生物醫藥、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光電、新材料等領域形成若干重大關鍵核心技術突破,中山翠亨科學城、創新集聚區建設全面推進,加快火炬開發區全市創新發展主引擎、翠亨新區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主陣地的建設,適宜創新創業的環境基本形成。
以光電產業為例,我市基于現有產業基礎,借力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等高端資源,謀劃建設中山光子科學中心,將落實中國EW計劃,促使200PW級超高峰值功率激光裝置這一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落地生根,建設世界領先的研究平臺,打造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技名片”。
中山市博頓光電科技有限公司CEO冀鳴認為,現在從國家到地方、從產業到資本都在提“硬科技”,作為初創高新技術企業、尤其是大灣區的科創型企業,已經能感覺到政策和趨勢帶來的東風。冀鳴說,對中山科技型企業而言,肯定更關注中山本地科技政策和產業發展走向,這次“行動計劃”出臺讓科技型企業創業者更有信心。
■探索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應用模式
“行動計劃”提到,到2035年,中山市形成完備的創新平臺載體、創新人才、創新機制和創新環境,成為全球知名的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重要承載區和創新科技成果轉化基地。
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中山市政府顧問、市科協第八屆委員會名譽主席劉煥彬十分認同“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重要承載區和創新科技成果轉化基地”這一目標定位。他認為,創新創業生態系統是由各個創新主體、創新要素和創新環境之間組成的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的生態鏈和生態圈。如果將科技成果比喻為種子,中山具有種子發芽生長的土壤、陽光、空氣、水分、環境等,可加大規劃引導,完善創新體系和環境,結合實際引進優秀的科技成果進行培育。
廣東粵科創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高級經濟師劉寧湘認為,中山有很好的企業發展土壤。比如,政府服務意識強,對科技型企業支持力度大,再加上區位交通優勢明顯、具有完善的上下游產業鏈等,在科技成果轉化基地建設方面大有可為。
“行動計劃”提到,完善孵化育成體系,打造創新創業升級版。我市將加快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和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將發揮毗鄰港澳優勢,吸引港澳科技成果到中山轉化產業化,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創新成果產業化基地。發揮中山制造業組團發展優勢,加快推動與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等地豐富的創新科技資源的融合對接,打造以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和產業化融合發展的智能制造服務創新示范區。形成“企業家+技術專家+現代產業園”的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應用模式。鼓勵高校針對優勢產業設置科技成果轉化站,成立專業化技術轉移機構。
“行動計劃”還提出,謀劃建設集孵化、加速及科技服務于一體的科技園區,促進形成“技術攻關+平臺建設+成果產業化”的一體化布局,推動建設創新集聚區。
來源:中山日報 作者:譚華健 夏升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