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何淼 通訊員 岳路建)9月29日,深中通道項目中山大橋最后一個鋼吊箱成功下放到位,這意味著中山大橋的建設從水下樁基施工成功轉換為可視化陸地施工,轉入承臺施工的新階段。
當日下午4點36分,中山大橋東主塔鋼吊箱在歷經(jīng)10.5個小時的作業(yè)后,緩緩下放到指定位置,中山大橋最后一個鋼吊箱成功下放。這是中山大橋在兩個月內(nèi)完成的第4個鋼吊箱施工,隨著最后一個鋼吊箱下放完工,中山大橋建設轉入承臺施工的新階段。
據(jù)介紹,中山大橋有東、西索塔兩座橋塔,共需要下放4個鋼吊箱。承臺是橋梁結構中的重要受力構件,建造在樁基之上,將承擔橋梁索塔及上部結構由上至下傳遞的荷載,與樁基共同構成橋梁的“砥柱”。“由于承臺底面位于施工水域常水位以下,通過下放到位的鋼吊箱經(jīng)抽水等措施后,可為承臺形成干施工環(huán)境,將海上施工變?yōu)殛懮鲜┕ぃ行ё韪艉Kc橋梁結構接觸,提高承臺及橋梁的耐久性;同時,作為橋塔永久防撞措施,鋼吊箱還可以避免承臺及橋塔在運營期間遭受船舶直接撞擊所造成的損害,為大橋后期運營提供強有力的安全保障。”中交二公局深中通道項目S06合同段總工程師陳杰對鋼吊箱將起的作用進行說明。陳杰表示,8月10日至9月29日,深中通道建設者與時間賽跑,在50天內(nèi)順利完成中山大橋共4個鋼吊箱下放。單個鋼吊箱面積約有半個足球場面積大,單體重達750噸,由高10.8米的八邊型焊接箱形梁板結構組成,采用雙壁結構,具有隔水、防撞、防腐等功能。
“下放期間,項目部克服連續(xù)雨天作業(yè)及水位變化等困難,安排專人輪流駐守,每下放25厘米便會稍作停頓,由測量人員實時跟蹤測量,經(jīng)過預下放、下放兩個階段,最終實現(xiàn)了鋼吊箱預留孔洞與14根群樁基礎的完美結合,吊裝精度控制在前后2毫米、上下6毫米范圍內(nèi),遠遠優(yōu)于3公分下放精度控制要求,為后續(xù)封底作業(yè)、承臺施工奠定了堅實基礎。”陳杰表示,“下一步,中山大橋東主塔將進行承臺封底混凝土澆筑及鋼吊箱內(nèi)抽水作業(yè),把承臺施工環(huán)境轉為封閉干環(huán)境后,將開始承臺主體工程施工,預計年內(nèi)完成。”
來源:中山日報 作者:何淼 岳路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