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免费播放,亚洲另类视频,麻豆一区二区,石原莉奈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無障礙版 長者助手 登錄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粵港澳大灣區 > 大灣區資訊

“科創火炬”讓“東部明珠”更璀璨

信息來源:中山日報 發布日期:2019-09-26 分享:

中山火炬人高舉科技創新的大旗,在一片灘涂上建設起一個充滿活力的科技和工業強區,一座現代化的海濱新城正在珠江西岸拔地而起。 勞朝暉


火炬區充分利用已有的港口優勢和傳統制造業優勢,大力建設國家火炬計劃中山(臨海)裝備制造產業基地。 林錦洪

70年前的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41年前的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揭開了我國改革開放偉大實踐的歷史性序幕;29年前的1990年,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揭牌成立,在蕉地農田里點燃了“科創火炬”。

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國家科委、廣東省人民政府、中山市人民政府的關心支持下,中山火炬人高舉科技創新大旗,發揚敢為人先的作風,秉承艱苦奮斗的精神,在一片灘涂上建設起一個令人振奮的科技和工業強區,一座現代化特色的海濱新城正在珠江西岸拔地而起。

當前,火炬區正加速建設創新發展引領區、協調發展示范區、綠色發展先行區、開放發展探索區、共享發展實踐區等五個“火炬區”,開啟“第三次創業”的新征程,迎著改革開放的春風,高舉“科創火炬”奮進新時代。

/陳偉波 劉洪濤

●“火炬創業”三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1990年-2000年 通過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和招商引資奠定發展基礎;

第二個階段是2001年-2011年  通過工業強區和產業結構調整壯大發展規模;

第三個階段是2012年至今主要通過科技創新、轉型升級提升發展質量。

●“火炬速度”

2018年,火炬區實現生產總值481.87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預計1296.11億元,與1980年的不足億元相比,已跨越了三個數量級。

火炬開發區成立于1990年,經過近30年的建設和創新發展,目前已成為全國排名第37位的國家級高新區。

制圖/彭曉光

在蕉田農地里點燃“科創火炬”

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以下簡稱:火炬區)位于中山市東偏北部,北臨珠江出海口之一的橫門水道,全區總面積92.23平方公里,有24個自然村,現整合為7個社區居委會。相對于中山其他鎮區,這里土地的生成時間及有人居住的歷史都只有800年左右,屬最新生地區,享有中山“東部明珠”之美譽。

在改革開放之前,這里仍是中山相對較貧窮落后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業自然經濟地區。據《中山火炬開發區改革開放實錄》記載:在上世紀90年代前,這里一直以自然經濟為主,是中山重點產糧區之一,高峰期有稻田面積5.8萬畝,農業除以水稻種植為主外,還有種植甘蔗、香蕉、蔬菜、水果等經濟作物。

直到1990年,原國家科委、廣東省政府、中山市政府簽署了共同創辦直屬國家科委的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與中山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協議,在蕉田農地里點燃“科創火炬”,才正式掀開中山火炬開發區建設的篇章。在全國首批27個國家級高新區中,中山火炬區有兩個“特別之處”:一是帶有“火炬”的高新區全國只有4家,即中山、威海、廈門、海口;二是在全國首批27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中,中山是當時僅有的兩個地級市之一。

1992年6月18日,國家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掛牌。1992年11月7日,中山火炬高新技術產業(集團)公司成立。為了更好地整合資源,提高行政效率,1993年1月30日,張家邊區、中山港區、火炬開發區實行三區合并,定名為中山港區,同時合并履行原有各區職能。1995年1月,中山港區改稱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名稱、體制一直沿用至今。三區合并之后,隨著高新技術科研成果和外商、外資不斷進入,全國各地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才的匯聚,火炬區以其獨有的高速度、高效益,在“科技興工、科技興市”的發展中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奏響工業創新發展的“三部曲”

據《中山火炬開發區改革開放實錄》記載:1978年,火炬區內的前身張家邊區只有24家小企業,全年工業總產值426 萬元。進入21世紀后,火炬區內的工業企業已超過千家。到2005年,火炬區工業總產值達514億元,區內有規模以上企業262家,年產值超億元的企業78家,年稅收超千萬的企業31家。

在這過程中,火炬區工業建設發展經歷了起步、崛起、飛躍3個發展階段。1979—1990年為起步階段。1979 年張家邊服裝廠與香港商人簽訂“三來一補”加工合同后,一年內開辦企業24家,工廠建設此時拉開序幕,但未做到有規劃發展,工廠自由散布于區內各自然村的空置工地上。1986年,中山市區總體規劃后,按規劃,區西部建設加工區。1990年創辦中山火炬開發區(屬工業開發區,而非后來的行政區)。

1991—2000年為工業建設崛起階段。1991年起,陸續重組或新組建的中山港工業開發總公司、中山高新技術產業開發總公司、中山健康科技產業總公司、張家邊企業集團有限公司、中山火炬工業聯合總公司等公有集團公司,各公司以專業方向各有分工,規劃連片開發土地,建設標準廠房,招商引資,引入高新技術項目,招攬科技人才,創建科研中心。

2000年之后是工業建設飛躍發展階段。中山火炬區重點規劃了“一區六園”建設,在1996 年園區建設基礎上,不斷引進高新技術企業和整合高科技產業園、健康醫藥產業園、電子信息產業園、包裝印刷產業園、民族工業園和臨海工業園,推進企業進區入園,中心城區開始建設。

這一時期,中山火炬區所屬各公有集團公司基本上已完成了對轄下各投資項目的清理整頓,對效益不佳的項目全面實施了關、停、并、轉工作,并逐步明確,原則上不再進行新項目投資,轉而集中精力進行園區開發及管理經營。至此,基本形成工業地產的專營格局。

依托區位優勢建“3+1”主導產業體系

火炬區一直以來堅持“創新驅動、科技引領、產業先導”的發展路徑,大力推動產業集群發展,初步形成了“3+1”主導產業體系。共有四大產業方面,分別為健康醫藥產業方面、裝備制造產業方面、光電信息產業方面、現代服務業方面。其中健康醫藥產業方面已形成以生物醫藥、醫療器械、醫療信息、保健食品、化妝品等產業體系。

裝備制造產業是火炬區近年充分利用已有的港口優勢和傳統制造業優勢,國家火炬計劃中山(臨海)裝備制造產業基地于2004年12月經科技部批準成立。該基地重點發展高端位、高投入、排放少的大型裝備制造企業。目前,已引進中船(中山)基地、廣機海工、中鐵南方裝備基地、立信染整機械等20多個大型裝備制造項目,逐漸成為中山裝備制造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撐。2018年,規模以上裝備制造業企業150家, 增加值161億元。

在光電信息產業方面,電子信息產業依托中國電子(中山)基地,出臺3000萬元光電產業發展專項資金,聯合光電、佳能、緯創資通等重大項目引領產業聚集。目前重點發展液晶平板顯示、微電子、彩色打印機、光電通訊、光成像產業等。同時,中山火炬區安排4000萬元扶持服務業項目和平臺,新增市服務業新興業態企業31家,服務業項目入園21個,大唐盛視智慧社區科技產業園、中山創意港被認定為市億元樓宇重點培育項目。

目前,火炬區擁有國家健康科技產業基地、中國包裝印刷生產基地、中國電子中山基地、中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基地、中國技術成果產業化(中山)示范基地、國家火炬計劃裝備制造中山(臨海)基地、中國汽車零配件制造基地、國家先進裝備制造(中山)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等九大國家級產業基地。

三級管理模式為發展凝聚“火炬力量”

在多年的發展中,火炬區搭建“管委會—公有公司—區內企業”三級管理架構體系,形成了政府服務、產業服務、專業服務相結合的特色,為這座現代化海濱城市的快速崛起發展提供了“火炬力量”。

目前,火炬區下屬5個全資的工業總公司為區管委會服務職能的延伸,具備園區開發管理、企業招商服務、投資經營、產業共性技術平臺搭建等功能。各大總公司配備有項目管理經驗豐富的技術和管理人員,針對產業特點提供審批、建設、融資等方面的專業化服務,為企業提供上下游產業鏈信息,促成企業就近合作。在園區內形成協同互動效應,促進產業聚集、上下配套、相輔相成,在管理上也方便政府通過抓龍頭企業從而提升整個園區水平。通過這些總公司與銀行、投資及擔保機構建立的良好關系,支持入園企業進行資本運作,為企業提供信貸擔保,協助企業解決資金困難,使一大批企業如期竣工投產。

另外,火炬區屬公司擁有專業知識豐富的園區建設、外商服務、企業經營人才,具備較高的資產經營能力,積累了超300億元的國有集體資產,為開發區下一階段的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在三級管理模式驅動下,目前在火炬區土地上,已吸引了來自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知名企業300多家入駐,其中世界500強投資企業就有近20家。

借灣區東風全面吹響第三次創業號角

過去的29年里,火炬區經歷和正在經歷三次創業。一是以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招商引資、夯實發展基礎為特征的第一次創業階段;二是以工業強區、壯大產業規模、調整產業結構實現產業轉型升級的第二次創業;三是以創新驅動發展為引領的高質量發展的第三次創業。

站在粵港澳大灣區的新時代瞭望臺上,火炬區將從四個方面著力,全面吹響第三次創業的號角:一是規劃建設產城融合先行區。深化完善整體城市設計及發展單元規劃大綱,統籌空間、規模、產業,促進東部組團規劃建設一體化,深度融入深港中半小時經濟圈,實現全面的港澳深中產業協作、創業創新協同、區域互惠互利的合作發展格局。

二是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示范區。完善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加大道路、綠化、公共設施的建設,推動綜合網格化建設,做到社會治理的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和專業化,提高社會治理的水平和共建共治共享的質量。

三是建設綠色環保生態區。樹立和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實行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注重城市生態保護和功能優化,加強節能減排工作,推動生產方式的綠色化轉變,倡導綠色低碳生活。

四是構筑大灣區合作先行區。推進粵港澳大灣區西岸合作新模式、新平臺;加強粵港澳大灣區產業、科技、金融資源互動,構建多層次、多渠道的區域交流合作網絡,導入與高新區相適應的先進的理念、技術、人才、發展模式。同時,火炬區還將積極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圈,未來將重點承接廣州、深圳、香港、珠海—澳門四大創新極的高端產業項目、科技資源、人才資源、金融資源,打造國家創新型城市、國際科創和金融中心拓展區、區域創新研發中心、科技成果轉化基地。

來源:中山日報 作者:陳偉波 劉洪濤

主站蜘蛛池模板: 田东县| 洛浦县| 山阳县| 米林县| 长治县| 桑日县| 汉沽区| 高青县| 固阳县| 水城县| 佛学| 赤水市| 崇礼县| 固安县| 布拖县| 上杭县| 黄平县| 大名县| 剑川县| 海南省| 雷波县| 阿荣旗| 图们市| 瓮安县| 利津县| 若尔盖县| 静海县| 丹东市| 津南区| 德格县| 鄂尔多斯市| 察雅县| 白玉县| 承德县| 萝北县| 南开区| 赫章县| 德惠市| 桐乡市| 宜君县| 虎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