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時代人才工作,加快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高水平人才高地重要支點,打造人才創新創業熱土,近日,中山市委組織部、市委宣傳部、市教體局、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人社局、市住建局、市農業農村局、市衛健局等9個部門聯合印發了《中山市新時代人才高質量發展二十三條》。
01
設立中山人才創新創業基金
聚焦新興高潛產業中的移動互聯網、機器人及智能裝備、集成電路、人工智能、醫療器械及設備、新能源汽車等領域,設立10億元規模的人才創新創業基金,重點支持高端人才發起的初創期企業、種子期項目。
02
大力支持重大載體平臺集聚頂尖人才
建立市級重大載體平臺和重點人才單位清單,中科中山藥物創新研究院、中山光子科學中心、中山先進低溫技術研究院、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長春理工大學中山研究院等納入清單的平臺和單位引進的頂尖人才,可按照“一事一議”方式獲得最高2000萬元資助,后續根據實際需要可獲得滾動支持。
03
建立創新科研項目全生命周期培育體系
圍繞生物醫藥、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人工智能、新能源與節能技術等新興產業領域,持續評定培養一批具有競爭力的市級創新科研團隊,根據科技創新規律分類分階段予以支持,其中基礎研究類最高資助500萬元、產業化類最高資助2000萬元、投融資類最高資助3000萬元。支持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人才開展跨境科技創新合作,推動創新團隊項目在我市孵化、實現成果轉化。鼓勵符合條件的高校、科研院所、醫療衛生機構、企業等設立博士博士后創新工作平臺。高標準建設中國中山留學人員創業園,出臺專項政策推進留創園高質量發展,打造在全國極具影響力的留學人員創新創業平臺。
04
廣泛集聚各方面創新人才
支持鎮街和事業單位聘請獵頭機構做好高端人才引進工作,完善激勵措施。企業和獵頭機構每成功引進1名高端人才,最高可獲得5萬元補助。
05
禮遇貢獻突出的優秀企業家人才
培養集聚一批具有愛國情懷、勇于創新、誠信守法、承擔社會責任、具有國際視野的優秀企業家人才隊伍,對具有企業家精神的領軍企業、制造業龍頭骨干(培育)企業、總部企業董事長給予子女入學、醫療就診等優待禮遇。
06
加強與大灣區城市人才交流互通
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設,完善港澳人才在中山創新創業支持政策。落實“東承、西接、南聯、北融”一體化融合發展戰略,探索與周邊城市高層次人才、高技能領軍人才資格互認、服務互通的有效路徑。
07
構建具有競爭力的青年人才梯隊
深入實施“雛鷹歸巢”工程,有計劃地分類別、分層次儲備一批有發展潛力的青年人才。擴大“中山市青年人才獎勵金”適用對象,申請年齡放寬至45周歲,“回鄉獎勵”可在最高學歷畢業后六年內申請,“就業激勵”可在最高學歷畢業后十年內申請,持續吸引更多有工作經驗的優秀青年人才回鄉。
08
突出企業主體作用承載產業人才
進一步加大對企業人才的支持力度,重點做好企業管理人才、科研人才和技能人才的引進、培育、服務工作。每年遴選確定一批重點支持的企業,根據人才集聚、企業產值、稅收貢獻、上規上限、研發投入比例等情況,建立“重點人才企業”名單庫。對人才工作責任落實到位的企業在人才政策待遇上給予優先和傾斜。對在人才培養、引進、服務方面有特色做法并取得成效的企業給予褒獎。深入做好企業突出貢獻人才(團隊)激勵和宣傳工作。
09
支持校企聯動用好產學研一體化人才
支持科研人員到企業從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任務。鼓勵企業與高校、職業技工院校聯合引進復合型人才,允許人才按照相關規定將人事關系保留在校,兼職或離崗在企業工作。兼職的,同時領取事業單位待遇和企業獎勵;離崗創新創業的,按規定停發事業單位待遇,離崗創業收入歸個人支配。鼓勵和支持行業龍頭企業組建“產學研用”創新聯合體,培養產學研一體化人才。企業聯合高校、科研院所、職業技工院校等共同開展項目研究、標準創制或平臺建設的,可獲得最高100萬元支持。
10
培養高素質專業技術人才
完善職稱管理配套政策,加強職稱評審信息化建設,提升職稱科學化、規范化和社會化水平。及時拓展科技前沿技術、新興產業、新業態等職稱評價領域,組建物聯網、網絡空間安全、快遞工程技術等專業中級職稱評審委員會。支持民營企業組建職稱評審委員會,支持企事業單位開展自主評審工作。優化評價方式和監管服務,推動專業評審委員提升評審水平資質。創新開展“鄉村工匠”專業人才等農業農村專業技術人才職稱評價,吸引培育鄉村振興實用人才。
11
培養高水平技能人才
推進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支持中山職業技術學院、中山火炬職業技術學院做大做強,評選一批職業教育名師名校長,發揮領軍人才的示范引領作用,提升職業教育師資水平。推動職業技工教育融合發展,實施“技工院校騰飛計劃”,探索多元投入、集團化辦學模式,支持企業興辦技工院校,支持市技師學院創建全國優質技工院校、優質專業。出臺專項政策加強高技能人才引育集聚,完善高技能人才多元評價機制,全方位培養支撐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
12
優化人才評價標準
建立以創新價值、專業能力、業績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標準。在市場機制發揮主要作用的競爭性領域,以人才的市場價值、經濟貢獻為主要評價標準。在非競爭性領域,以人才的專業能力、業績貢獻、同行評價為主要評價標準。對急需緊缺的特殊技能和特殊貢獻人才,堅持實事求是給予特殊政策特別支持。
13
調整人才分類體系
調整原有緊缺適用高層次人才分類體系,對在我市全職工作且符合以下條件的兩類人才給予支持。
?。?)對特聘人才給予重點支持。特聘人才是指主管部門通過一定方式遴選評出的各領域創新價值較大、專業能力突出、業績成果顯著、作出積極貢獻的人才,一般要求未超過法定退休年齡,特別優秀的可適當放寬條件。
?。?)對青年后備人才給予基礎支持。納入支持的青年后備人才包括全日制碩士以上學歷人才、副高級以上專業技術人員、高技能人才等,一般不超過45周歲,特別優秀的可適當放寬條件。
14
分領域評定和支持特聘人才
由工信、科技、衛健、教體、宣傳、農業、人社部門分別在企業經營管理、科技創新、衛生健康、教育體育、宣傳文化、農業農村和其他綜合領域評定一批“高、精、尖、缺”的特聘人才,報市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備案。
?。?)特聘人才分A、B、C、D四檔:A檔一般應具有國際或國內領先水平;B檔一般應具有省內領先水平;C檔一般應具有市內領先水平;D檔一般應為優秀骨干人才。各部門制定實施方案,每年在經費限額內確定特聘人才名額,C檔以上名額應占多數。符合條件的人才均可報名參加評定。
(2)特聘人才一般資助一個聘期,每個聘期三年。特別優秀的,經審批后可增加一個聘期,第二個聘期的檔次不應低于第一個聘期的檔次。
?。?)特聘人才自聘約簽訂次年起可獲得特聘補貼,用于生活、工作、學習等支出。按照A檔200萬元、B檔100萬元、C檔50萬元、D檔20萬元的標準,按4:2:4的比例分三年發放。其中50%為購房補貼、50%為綜合補貼。
15
持續支持青年后備人才
對在我市工作且作出貢獻的青年后備人才,分層分類給予支持。
(1)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員可獲得12萬元研發經費和30萬元生活補貼。在站博士后獲得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資助、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的,可獲得1:1的配套支持。
?。?)新引進培養的博士(不含公務員和參公管理人員)可獲得20萬元生活補貼。
?。?)企業新培養引進的全日制碩士、副高職稱人才可獲得3萬元生活補貼。
?。?)新入選“中山工匠”的技能人才,可按檔次分別獲得1萬、5萬、10萬元獎勵。
?。?)對先后多次獲得青年后備人才補貼資格者,按照就高不就低、扣減差額的原則發放補貼;青年后備人才入選特聘人才的,兩類補貼可疊加。
16
全面實施人才子女入學優待
符合條件的人才子女新生入讀幼兒園、小學、初中或從市外轉學的,享受政策照顧生待遇,根據學位空缺情況優先安排。其中,特聘A、B、C檔人才和優秀企業家人才子女申請新生入讀及轉學,按人才意愿優先安排到市內公辦或民辦學校(含幼兒園)就讀;特聘D檔人才子女申請新生入讀,按人才意愿優先安排到市內公辦學校(含幼兒園)就讀。各鎮街已落地的重點招商引資項目所引進人才、在重點人才企業工作的全日制研究生、在重點人才企業技能崗位工作的高級技師以上技能人才,子女申請新生入讀的,由企業所在鎮街安排。(詳見《關于全面實施人才子女入學優待的七條措施》)
17
全面優化人才醫療服務
每年為高層次人才、高級技師以上技能人才免費提供2次專家特診服務。成立中山市人才醫療中心,提供線上咨詢服務和醫療咨詢服務。設立人才門診服務專窗或綠色通道,為高層次人才、優秀企業家人才、高級技師以上技能人才及其配偶、子女、父母提供專人導診服務。建立人才住院協調機制,對因病需住院治療的高層次人才、優秀企業家人才,協助安排床位就診。(詳見《關于全面優化人才醫療服務的六條措施》)
18
加強人才安居保障
市鎮(街)兩級籌集5000套各類戶型人才房,供人才就近選擇入住。高標準建設管理800套市級人才房,保障人才短期居住需求。結合保障性租賃住房建設,采取市場化手段,引導企業參與人才房建設,構建多層次、多樣化人才房供給體系。建設青年人才驛站,在我市實習、工作且具有本科以上學歷的應屆畢業生入住青年人才驛站,可享受短期免費或低價居住待遇。高層次人才憑相關人才證明,在購買商品住房時可享受本市戶籍居民同等待遇。完善人才在中山購買首套自住房公積金貸款額度上浮優待政策,國家或省重大人才工程人才、特聘人才、正高職稱人才、博士、獲評中山市首席技師以上的高技能人才可獲得上浮5倍的貸款額度;副高職稱人才、全日制碩士、高級技師可獲得上浮30%的貸款額度;技師可獲得上浮20%的貸款額度。
19
強化人才金融支持
在“人才貸”基礎上,由相關金融機構承辦,對自愿申請、符合條件的人才發放中山英才卡,提供專屬金融服務,滿足人才個性化資金需求,提升人才生活品質。
20
健全中山國際人才港人才服務體系
按照“立足翠亨,服務中山,輻射灣區”的思路,加快建設中山國際人才港,支持翠亨新區統籌開展人才港整體運營管理。以人才港總部為樞紐,整合中國中山留學人員創業園、中山市高層次人才聯誼會、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等載體資源,建設戰略人才中心、科創人才中心、特聘人才中心、技能人才中心、青年人才中心和覆蓋各鎮街的人才服務中心,形成“全市一體運營、人才就近可及”的人才服務網點體系。加快推進人才服務市場化,鼓勵和支持有資質的人力資源服務機構,為人才提供一步到位、一跟到底的全流程創新創業服務。
21
上線人才服務云平臺
加強全市人才相關數據共享和應用,統籌各部門人才工作信息化建設。推行“中山人才碼”,全市各類人才實行“一人一碼,入庫管理”。整合人才政務服務數據,建立“一站式”線上服務平臺。全面簡化政策兌現材料和流程,推動人才認定、補貼申領、項目申報、服務保障等業務網上辦、指尖辦、一次辦,提高人才政策兌現效率,優化人才辦事體驗。
22
優化人才支持體系
各鎮街根據區域發展目標,制定差異化人才支持政策,培養引進本鎮街急需人才,對重點人才企業在人才招聘、人才安居、交通出行等方面予以重點配套支持。優化鎮街人才支持體系。
23
營造濃厚愛才重才氛圍
完善“一把手抓第一資源”工作機制,黨委(黨工委)主要負責人帶頭聯系重點人才專家,及時解決人才實際困難和問題。持續辦好“中山人才節”,建設人才公園、人才廣場等具有顯著人才元素的地標,為特聘人才、正高職稱人才、博士、獲評中山市首席技師以上的高技能人才提供全市政務服務大廳辦事優先辦理優待,為全市各類技能人才提供乘坐公交車費用再減半優待,在全社會推動形成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良好氛圍。
新舊銜接
本政策自2022年4月1日起施行,由市委組織部會同相關部門負責解釋。此前政策與本政策不一致的,按照“從新、從優、不重復”的原則執行。自2022年7月1日起,不再新增緊缺適用高層次人才,現有緊缺適用高層次人才按原政策享受相應待遇,與特聘人才一并納入中山市高層次人才范疇。
關于全面實施人才子女入學優待的七條措施
為加快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高水平人才高地重要支點,切實為人才解決后顧之憂,現就全面實施人才子女入學優待提出以下措施。
一、特聘A、B、C檔人才子女新生入讀幼兒園、小學、初中或從市外轉學的,由市教體局統籌,鎮街教育部門配合,根據學位情況按人才意愿優先安排到市內公辦、民辦學校(含幼兒園)就讀。頂尖人才、優秀企業家人才、第五層次以上緊缺適用高層次人才、正高職稱人才、獲評中山市十大工匠的高技能人才、廣東省人才優粵卡持卡人參照執行。
二、特聘D檔人才子女新生入讀幼兒園、小學、初中的,由市教體局統籌,鎮街教育部門配合,根據學位情況按人才意愿優先安排到市內公辦學校(含幼兒園)就讀。第六層次緊缺適用高層次人才、博士、獲評中山市首席技師以上的高技能人才參照執行。
三、對上述范圍以外的企業人才,市鎮每年安排一批學位,由企業自主分配。其中,領軍企業按照“一事一議”方式確定入學名額,制造業龍頭骨干(培育)企業按照《中山市促進制造業龍頭骨干企業加快發展的政策措施》(中府辦〔2020〕22號)確定入學名額,總部企業按照《中山市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鼓勵發展總部經濟的若干意見》(中府〔2019〕118號)確定入學名額,在我市投資落地的重點招商引資項目(全市重大招商活動的簽約項目或投資額超10億元的工業實體企業),注冊落地一年內給予一定入學名額。
四、各鎮街已落地的重點招商引資項目所引進人才、在重點人才企業工作的全日制研究生、在重點人才企業技能崗位工作的高級技師以上技能人才,子女新生入讀幼兒園、小學、初中的,由企業所在鎮街統籌安排入學。重點招商引資項目和重點人才企業清單由各鎮街確定。
五、戶籍尚未遷入中山的高新技術企業高管子女、鎮街急需人才子女,由工作單位所在鎮街安排入學。在中山市有穩定職業和房產住所的港澳居民,子女新生入讀幼兒園、小學、初中的,享受戶籍生待遇,向房產所在鎮街申請入學。
六、戶籍尚未遷入、但在中山有穩定工作的人員,根據其文化程度、職業資格、專業技術職稱、人才崗位、專利創新、表彰獎勵、社會貢獻、納稅和參加社會教育等情況,參與積分入學。
七、每年預留一定比例的五星級民辦學校學位,用于保障人才子女入學。鼓勵鎮街通過學費補貼等形式,滿足人才子女入學需求。
本措施試行兩年,由市委組織部、市教育和體育局負責解釋,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關于全面優化人才醫療服務的六條措施
為進一步提高人才醫療服務水平,更好保障人才全身心投入創新創業,制定以下六條措施:
一、提供特診服務。每年為全市高層次人才和高級技師以上技能人才免費提供市內三甲醫院2次專家特診服務。
二、設立市人才醫療中心。全市三甲醫院安排各??漆t生組成人才醫療專家組,為高層次人才、優秀企業家人才和高級技師以上技能人才提供線上導診、醫療咨詢等服務。
三、設立人才就診服務專窗。在全市三甲醫院門診設立服務專窗、公立醫院門診設立綠色通道,為高層次人才、優秀企業家人才和高級技師以上技能人才及直系親屬(配偶、子女、父母)提供專人導診服務。
四、建立住院協調機制。對因病需住院治療的高層次人才、優秀企業家人才,全市公立醫院指派專人負責協助安排床位,根據病情需要,優先安排專家會診、優先安排檢查和手術、提供優質醫療和護理服務。
五、做好人才體檢。每年為國家和省重大人才工程人才、國務院特津專家、在站博士后、廣東省人才優粵卡持卡人提供一次免費體檢。
六、人才家屬快速參保。高層次人才、優秀企業家人才和高級技師以上技能人才直系親屬(配偶、子女、父母)參加城鄉醫保,不受每年9-12月集中征繳期的限制,人才直系親屬在本人居住證生效(或人才到崗)之日起3個月內辦理參保手續,繳費到賬的次月開始享受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待遇。
本措施試行兩年,由市委組織部、市衛健局、市醫保局負責解釋,自發布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