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革中山市委會:
你們提出的《關于加快中山與深圳同城化發展的建議》(第132032號)收悉,經綜合市委組織部、市委政研室、市交通運輸局、市自然資源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教育體育局、市衛生健康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科技局、市醫療保障局、市商務局、市公積金中心、火炬開發區、翠亨新區等單位意見,現答復如下: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要提高珠江西岸地區發展水平,促進東西兩岸協同發展。《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意見》明確要促進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互動發展。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視推動中山與深圳等珠江口東岸城市融合發展,市委十五屆五次全會作出明確部署,全面實施“東承、西接、南聯、北融”一體化融合發展大戰略,聚焦營商環境、產業、交通、創新、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規劃等六個方面,全方位學習對接深圳等先進城市。代表們提出在打造合作平臺、產業協同發展、科技創新聯動、交通互聯互通、公共服務共享、營商環境一體化等方面與深圳融合發展,加快融入環珠江口黃金內灣的建議,思路清晰、內涵豐富,具有很強的操作性和針對性,符合我市貫徹落實《規劃綱要》和全面實施“東承、西接、南聯、北融”一體化融合發展大戰略的工作部署,對于奮力建設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發展支撐點具有重要借鑒意義,我們將在今后工作中結合實際研究吸納。
一、打造對接合作平臺,積極參與環珠江口黃金內灣建設
近年來,我市始終把推動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互動發展作為歷史使命和肩負責任,加強與周邊城市溝通對接,共同謀劃合作平臺載體,探索合作體制機制創新,推動大灣區一體化融合發展向更高質量、更廣領域、更深層次邁進。一是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珠江口一體化高質量發展試點。圍繞體制機制、基礎設施、協同開放、科技產業、公共服務等方面,積極探索一體化創新制度安排,以“點”帶“面”引領打造環珠江口100公里“黃金內灣”,推動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互動發展。二是全力推進廣東省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互動發展改革創新實驗區建設。2022年6月,中山獲批建設廣東省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互動發展改革創新實驗區,以推進珠江口東西兩岸營商環境、產業、交通、創新、公共服務和社會治理、規劃等一體化為重點,推動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互動發展。三是全面推動深中一體化融合發展。2022年10月,深中兩市簽署戰略協作框架協議,圍繞營商環境、產業協作、交通設施、科技創新、社會治理、規劃協同等方面部署了首批重點協作事項(項目),經兩市同向發力,截至目前各事項有序推進,進展順利。四是推進與廣州、珠海、江門、佛山等周邊城市開展戰略合作。深化與周邊城市緊密交流對接,分別與佛山、珠海、江門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以項目化、清單化形式共同制定并推進與廣州、佛山、珠海、江門等城市戰略合作三年工作計劃,不斷推動戰略合作走深走實。
下一步,我市將堅持以省級改革創新實驗區為牽引,堅定不移實施“東承、西接、南聯、北融”一體化融合發展大戰略,不斷深化與周邊城市的戰略合作,共同打造環珠江口100公里“黃金內灣”。
二、持續深化改革,推動深中營商環境一體化
近年來,我市銳意開拓全面擴大開放,多領域全方位學習擁抱深港,對標深圳營商環境,將優化營商環境列為全市改革的“頭號工程”,全力打造大灣區一流營商環境。一是對標深圳加快政務服務“深中通辦”。推動我市政務服務能力緊跟深圳步伐,完成3120多個事項“網上可辦”,96%事項實現“零跑動”,100項高頻服務實現“秒批”,為政務服務“深中通辦”打下堅實基礎。以深中兩地企業、群眾需求為導向,實現生產經營、人才服務等領域400個政務服務事項“深中通辦”,涵蓋商事登記、生產經營、人才補貼等高頻業務。在市、鎮兩級政務服務中心設立“深中通辦”專窗,開展異地收件、導辦、幫辦服務,為深圳的企業、人才提供一站式服務。二是以全周期服務助力企業扎根中山。建成中山市惠企政策平臺,發布444條現行有效的惠企政策和對應政策解讀,惠及超59萬市場主體。建立“深企直通車”、“深才VIP”機制,依托我市工程建設項目服務團隊,為深圳企業、人才提供綠色通道。三是在“i深圳”上線“深中融合互動專區”。推動“深中融合互動專區”正式在深圳市統一政務服務APP——“i深圳”上線。“深中融合互動專區”以中山市中易辦公共服務平臺底座能力為基礎,參照i深圳頁面標準規范設計布局打造,是全省首個城際融合互動專區,現已提供訴求提交、政策服務、廠房招租、招商引資、文旅中山、中山資訊等服務內容。四是加強知識產權執法保護協作。與深圳簽署知識產權高效保護合作協議,探索建立知識產權專家庫資源共享機制,推進執法信息和專業技術資源共享,共同保護知識產權權利人和創新企業的合法權益。五是推動探索在中央廚房、餐飲管理企業領域建立許可資質跨區域互認通用。2022年11月,與深圳市市場監管局簽訂《深圳、中山食品經營許可資質跨城互認協議》,雙方對中央廚房、餐飲管理企業實施跨區域資質互認通用,并建立對口聯絡、信息互通、協調監管、協同應急、聯合行動、制約管理六大機制,實現實施許可到監管層面全面信息互通。六是共建深中標準化技術服務平臺。與深圳市標準技術研究院共同成立中山市深中標準質量研究中心,該中心于3月7日正式揭牌,作為共同打造的高水平標準質量公共服務平臺,將著力推動深中產業鏈優勢互補,為中山質量強市戰略和標準化戰略貢獻力量。七是開展大灣區組合港試點。積極推動中山與深圳港口間信息互聯互通、海關監管互認,截至目前已開通6條“組合港”航線,中山及周邊外貿企業經深圳港口出口貨物,可實現在中山“一次報關、一次查驗、一次放行”,進一步縮減通關時效和降低物流成本。
下一步,我市將重點深化營商環境改革“頭號工程”,對標深圳等先進城市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穩步有序推動深中營商環境一體建設縱深推進。
三、推動優勢互補,促進深中產業高質量協同發展
我市發揮制造業優勢,主動加強與珠江口東岸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的發展聯動,進一步優化產業發展導向和空間布局,謀劃推動一批重點合作項目,推動區域產業一體化高質量發展,共同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攻堅戰。一是加強與深圳產業集群協同規劃布局。開展推動中山與深圳一體化深度融合發展的路徑與方案研究,在產業鏈協作方面,從重點領域環節、產業空間供給、政策協同銜接、產業條件平臺等方面提出中山全市層面系統性推進與深圳產業鏈深度協作的策略路徑。二是積極參與深圳產業鏈分工。全面加強與深圳交流對接,謀劃共同建設一批深圳鏈主企業專業配套園區,重點謀劃建設深中合作創新區,著力打造深中產業合作示范標桿,推進與深圳產業深度融合發展。三是集中優勢資源規劃建設產業發展載體。立足全市制造業基礎,跨鎮街規劃新能源、健康醫藥、智能家居、新材料等十大萬畝主題產業園,總規劃面積272平方公里,培育全市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新增長極。四是全力拓展我市產業發展承載空間。推動村鎮低效工業園改造升級,出臺超70項政策文件,探索形成“政府掛賬收儲”“單一主體歸宗”“村企合作”等新模式,截至2023年4月,累計拆除整理低效工業用地近1.7萬畝,已推進舊廠房改造項目動工建設的125個,涉及用地面積約3320.88畝,新招引企業138家,服務本土企業增資擴產195家。五是加快推進制造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出臺《中山市推進制造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發展若干政策措施》等政策,聚焦標桿企業、標桿平臺、示范園區(產業集群),全市計劃5年拿出50億元,全鏈條、全領域、全要素支持制造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2022年全市新增596家規上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帶動3000多家企業上云用平臺。
下一步,我市將進一步深化對接深圳“20+8”產業集群,協同深圳重點謀劃推進深中重大產業合作平臺,推動中山深度嵌入深圳產業分工體系,增強區域產業鏈應對外部沖擊韌性,有效支撐大灣區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和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
四、實施交通暢通工程,推進深中交通互聯互通
我市緊抓深中通道即將通車的窗口期,堅定不移實施交通暢通工程,推動深中交通協同,構建多層次更便捷的深中交通通勤體系。一是推動深中軌道交通規劃對接。加快完成深江鐵路沿線征地拆遷等工作,推動深江鐵路早日建成通車。積極謀劃深南中城際(即深圳至南沙至中山城際鐵路),加快項目線站位方案研究。2023年3月,我市邀請廣州、深圳來中山現場調研并召開座談會,會議就共同加快項目前期工作進一步達成共識。二是加快深中通道中山側對接路網建設。加快推進中開高速、東部外環高速、南中高速、中江高速改擴建、廣澳高速南沙至珠海段改擴建等高速公路項目建設,完善“四縱五橫”高速公路網絡。推動石岐河特大橋、西海大橋擴建等項目動工,推進南二環、世紀大道等城市主干道快速化改造工程,加快構建“二環十二快”快速路網絡。三是構建同城共享便捷化公交服務。開展深中跨市公交方案研究,形成深中跨市公交線路、市內公交接駁線路、車輛選型等方案初稿。積極與深圳對接溝通,推動兩市跨市公交方案達成共識,目前正加緊推進深中跨市公交樞紐建設和車輛購置工作。
下一步,我市將堅定不移實施交通暢通工程,加快建設“四縱三橫”的軌道交通網絡、“四縱五橫”高速公路網絡、“二環十二快”快速路網絡,加快打造內通外聯的珠江西岸綜合交通樞紐,構建“深中半小時、灣區一小時”通行圈。
五、堅持共建共享,推動深中科技創新聯動發展
我市積極推動高水平創新研究院和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布局,重點圍繞資源共建共享、成果協同轉化、企業融合創新、科技金融服務、儀器裝備攻關、科教合作等領域加強與深圳合作,推動科技資源的開放共享。一是加快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建設。中科中山藥物創新研究院成功創建省級高水平研究院和省級新型研發機構,組建了一批領軍人才團隊,積極開展源頭創新和底層基礎性技術攻關。中山先進低溫技術研究院、中山市工業技術研究中心、中國檢科院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長春理工大學中山研究院、中廣核南方中心先進核能研發基地等一批重大創新平臺加快建設。二是精準鏈接深圳創新資源。推動中科中山藥物創新研究院、長春理工大學中山研究院等重大創新平臺與深圳灣實驗室、鵬城實驗室等深圳重大科創平臺,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科研成果產業化等方面深化合作。三是推動重點產業關鍵技術攻關。收集我市創新標桿、專精特新、上市后備企業的技術需求推送給清華深圳研究生院等深圳科研機構,借助深圳科技力量開展技術攻關。推動我市相關科技企業與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香港城市大學深圳研究院的專家技術團隊開展一對一技術對接。四是推進科技金融創新合作。聯合深創投公司深耕中山創新創業大賽,發掘培育科技成長型企業,以金融投資助力科技公司迅速發展壯大,目前已有多家企業獲得融資支持。
下一步,我市將進一步探索推動深圳、中山共同打造重大科技創新平臺,聚焦關鍵領域、重點項目開展聯合攻關,推動更多科技成果到我市轉化落地,加快構建“廣深港澳研發+中山孵化產業化”區域協同創新體系。
六、加強協商共建,推進深中公共服務共享發展
我市堅持“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大膽創新、積極突破,推動深中教育、醫療、社保、醫保、公積金等領域精準對接、深度融合。一是加強教育領域合作。與深圳高校以“政府+高校+企業”模式聯合培養研究生,推動深圳大學定向單列碩士研究生招生指標安排至廣東省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中山)。推動深圳的職業技術學院與中山的中職學校開展“三二分段”等培養模式,拓寬中職學校學生升學渠道。二是推進醫療衛生領域一體化建設。積極推進中山市人民醫院與深圳大學教學醫學項目的合作。推動成立深圳市兒童醫院癲癇中心中山博愛醫院分中心并開展遠程會診、雙向轉診,進一步加強深中兩市的兒童癲癇疾病在醫療、科研領域方面的合作與發展。掛牌成立粵港澳大灣區(中山)ECMO救治中心,與深圳市人民醫院、深圳市中西醫結合醫院等28家醫院建立救治聯盟,加強兩地間ECMO救治跨區域合作。三是加強人才合作交流。切實探索人才柔性引進新機制,先后出臺《關于加強柔性引才工作的通知》《中山市柔性引才生活補貼實施細則》等一系列政策文件,鼓勵企事業單位柔性引進一批帶項目、帶技術、帶成果的人才。四是推進公積金同城化使用。通過“跨省通辦”平臺實現深中兩地住房公積金信息互通互認,企業繳存與職工提取業務兩地通辦。五是推動醫保服務便捷共享。支持深圳參保人在中山就醫享受實時聯網結算等便捷醫保服務,兩地參保人都可使用安全可靠全國通用的醫保電子憑證實現“看病不帶卡,就用醫保碼”和“一碼在手,醫保無憂”。
下一步,我市將立足深中所需所能,扎實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全面創新社會治理模式,全方位推動深中公共服務和社會治理一體化融合發展。
七、堅持協同對接,推動深中規劃一體化
為貫徹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主動融入深港都市圈,我市積極探索建立深中跨市域規劃協調機制,加強深中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各專項規劃的對接融合,加速推進深中規劃一體化建設。一是探索建立深中跨市域規劃協調機制。與深圳探索設立聯席會議制度,加強宏觀戰略層面的規劃銜接與合作,相互交換雙方關注的城市規劃成果信息和工作經驗。二是加快推進《中山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編制工作。對接深圳都市圈規劃和前海深港服務業合作區規劃,在基礎設施、產業體系、城市功能、公共服務等規劃突出融合發展,總體規劃明確提出與深圳區域協同的重點,提出打造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發展軸、建設環灣東承城市高質量發展帶、共建高端產業合作空間載體。三是對標前海開展城市設計優化工作。推動翠亨新區、火炬開發區與前海總體規劃對接,加快推進深中重大合作平臺相關規劃,目前正加緊推動深中合作創新區規劃建設、翠亨新區起步區城市設計優化等工作,為深中重大合作平臺和重大項目提供空間支撐和自然資源要素保障。
下一步,我市將進一步完善深中規劃協調機制,對接掌握前海總體規劃及相關專項規劃,加快推進翠亨新區、火炬開發區、岐江新城三大平臺規劃建設,促進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發展。
專此答復,誠摯感謝你們對加快中山與深圳同城化發展工作的關心支持。
中山市發展和改革局
2023年6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