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中山市委會:
貴委提出的《關于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加快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產業體系的建議》(提案第131010號)收悉,經綜合市財政局、自然資源局、生態環境局、科技局、商務局、城管和執法局、金融局、市場監管局、工業和信息化局、住房城鄉建設局等部門意見,現答復如下:
一、對提案內容的總體表態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中山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以碳達峰、碳中和為牽引,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持續深化產業、能源、交通、建筑等方面結構調整,提高全社會資源產出率。第131010號提案深入分析了中山市當前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產業方面存在的不足,并針對這些不足提出了寶貴建議,對于我市深化產業結構調整,加快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產業體系,推動中山市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二、對提案內容的歸納分析
第131010號提案認為中山市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產業體系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有:頂層設計和統籌力度不夠、產業整體競爭力不強、產業集聚效應不夠明顯、自主創新能力有待提高。針對以上問題,提案提出了四個方面的建議:一是加強統籌規劃和政策支持,二是培育壯大新能源產業集群,三是提升產業園區循環化水平,四是加快綠色低碳循環產業技術創新。
三、關于提案建議的具體答復
(一)關于“加強統籌規劃和政策支持”的建議
采納建議。
1.加強產業政策扶持。2021年7月,市工業和信息化局修訂印發《中山工業綠色發展項目資助實施細則》(中工信〔2021〕254號),鼓勵全市工業企業通過使用清潔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進的工藝技術與設備等措施實現“節能、降耗、減污、增效”,進一步加大對清潔生產、綠色工廠等工業綠色發展項目的支持力度,通過精準財政扶持,提高企業低碳的積極性,提升全市綠色發展水平。根據廣東省《關于碳普惠制核證減排量管理的暫行辦法》,全省已建立包括林業碳匯、光伏發電、自行車騎行等6個領域碳普惠實施方法,符合條件的林業增匯可形成核證減排量,相關主體按程序向省、市生態環境部門申請備案后,可在廣東碳市場中進行交易并獲取一定收益。
2.強化金融服務賦能。一是引導銀行機構將資金聚焦到節能環保、清潔生產、清潔能源、生態環境、基礎設施綠色升級、綠色服務等綠色產業方向。創新綠色信貸產品,如建設銀行中山分行為中山地區企業辦理了廣東省首筆垃圾發電行業可再生能源補貼確權貸款,并推出“碳惠貸”,中山農商銀行針對屋頂光伏發電推出了“光伏貸”專屬貸款。加大對綠色產業的信貸支持力度,擴大綠色信貸總量,確保綠色貸款余額同比增速不低于本行各項貸款增速,截至2022年3月末,銀行機構綠色金融貸款余額近300億元,同比增長103%。二是于2021年成功推動明陽智能成為內地首家赴澳門發行綠色債券的非金融企業。三是支持保險機構創新綠色保險產品和服務。探索開展農業氣象指數保險、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綠色車險等業務。推動將環境風險高、環境污染事件較為集中的領域或相關企業納入環境污染責任保險范圍。四是完善政策機制。修訂印發《中山市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促進企業上市的意見》(中府〔2022〕15號),完善企業上市服務體系,優化補助條款。包括綠色企業在內的公司A股上市(含北交所)可獲得700至1100萬元的補助,同時我市出臺了上市企業倍增行動計劃,支持企業利用多層次資本市場實現跨越式發展。五是深化協調服務。深入挖掘優質綠色企業資源,致力為企業提供精準化專業化服務,為綠色企業改制上市辦理相關證明開通“綠色通道”。六是支持上市公司再融資發展。支持上市公司通過定向增發、發行債券等形式募集資金,擴大生產規模。截至2022年3月末,全市境內外上市公司34家,新三板掛牌企業47家,中山公用、大洋電機、長青集團、木林森、明陽智能等企業先后登陸A股市場,通過資本市場累計募集資金合計超400億元。下一步,我市將推動銀行機構加強綠色金融服務能力建設。支持銀行機構設立綠色分行、綠色支行或綠色金融事業部(業務中心)等綠色并金融專營機構。同時,引導銀行機構加大對中山綠色產業和項目信貸的支持力度,重點向節能減排、生態農業、綠色建筑、黑臭水體整治等領域傾斜,支持開展合同能源管理、企業特許經營權、排污權和碳排放權等環境權益抵質押業務。支持符合條件的地方法人金融機構和企業在境內外市場發行綠色金融債、綠色債務融資工具、綠色企業債、綠色公司債等綠色債券。
3.深入推進節能減排。一是落實節能審查制度。按照《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審查辦法》《廣東省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審查實施辦法》嚴格落實節能審查制度,強化能耗“雙控”目標責任,切實從源頭上提高新上項目能效水平和控制能源消費不合理增長,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二是推進基礎設施低碳節能改造。在建筑基礎設施方面,進一步強化城鎮新建民用建筑全面執行建筑節能標準,推進教育、醫療、商業等重點領域公共建筑能耗監測平臺建設,開展黨政機關集中辦公區、高等院校、醫院等公共機構既有建筑綜合節能改造,提升城鎮綠色建筑比例。在交通基礎設施方面, 推廣使用純電動或氫燃料電池交通工具,推進利用現有加油站建設新能源綜合服務站,積極推進港口碼頭岸電推廣工作,鼓勵引導運輸企業使用電動汽車或氫燃料電池車,提高城市物流配送、輕型郵政快遞、輕型環衛車輛使用新能源汽車比例。在供熱基礎設施方面,實施全市禁止燃用高污染燃料管理,大力發展清潔能源,提高天然氣利用水平,合理建設熱電冷聯產項目、分布式能源等集中供熱(冷)設施。
4.推廣綠色低碳生活方式。我市作為國家第三批低碳試點城市,積極響應國家和省低碳發展戰略部署,充分發揮規劃和政策引導作用,進行了多方位、多層次的綠色低碳全體系生產生活模式的探索和實踐,已成為低碳城市建設的先行者。一是深入開展綠色低碳試點創建工作。近年來我市低碳發展專項累計支持低碳項目共72個,在碳普惠制、近零碳排放、碳標簽、低碳技術推廣、CCER等領域開展了大量探索;5個低碳試點社區、校園或企業項目順利通過驗收;翠亨新區、神灣鎮被列為全省首批碳中和試點示范區,小欖鎮北區社區被生態環境部評為2021年綠色低碳典型案例中10個社區案例之一;國泰染整、達能食品公司被省生態環境廳授予第一批“減污降碳突出貢獻企業”稱號,形成良好社會示范效應。二是推進“無廢城市”建設。2021年由市生態環境局牽頭啟動我市“無廢城市”試點建設,2022年我市入選國家“無廢城市”建設名單,《中山市“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實施方案》及相關指標于2022年4月編制完成并市政府審核。三是實現生活垃圾分類和減量化、資源化,加強生活垃圾分類設施建設。全市建設簡便易行的分類投放體系,主要場所共配置近8萬個分類收集容器,設置了3萬余個分類投放點,全市生活垃圾實現“全焚燒、零填埋”,無害化處理率達100%。南部組團有機垃圾資源化處理項目已于2021年12月建成投產,全市廚余垃圾資源化處理能力達到925噸/日,基本滿足“十四五”期間我市廚余垃圾資源化處理需求。四是推進再生資源回收利用。2022年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可回收物回收體系建設的通知》,指導各鎮街根據當地可回收物的產生量、收運特點,因地制宜地建設可回收物回收體系,科學合理布局交投點、中轉站、分揀中心,全面提升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切實提高全市垃圾分類工作水平。五是建立健全塑料制品長效管理機制,有效治理塑料污染。全面禁止廢塑料進口,健全企業環保信用評價制度,2021年至今共處罰了41家塑料制品相關企業,并將上述企業的相關處罰信息在“信用中國”網站和全國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中山市行政執法信息公示平臺進行公示。同時,加強塑料污染治理,強化市、鎮兩級聯動,全面開展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組織相關商場、超市、藥店等場所經營者以及集貿市場開辦者簽訂《塑料污染治理承諾書》。六是開展綠色創建活動,建立綠色采購制度,提高政府綠色采購比例。鼓勵采購人加大政府綠色采購力度,對于已列入清單的產品類別,采購人可在采購需求中提出更高的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要求,對符合條件的獲證產品給予優先待遇。對未列入清單的產品類別,鼓勵采購人綜合考慮節能、節水、環保、循環、低碳等因素,參考國家標準、行業標準或團體標準,在采購需求中提出相關綠色采購要求,促進綠色產品推廣應用。七是大力引導綠色出行。在全市范圍內推行公交5折乘車優惠,推行60周歲以上老年人、道德模范和身邊好人免費乘車等優惠。積極推動智慧公交發展,快速公交線路率先開通“刷臉支付”功能。開展“2021年節能宣傳周”“2021年綠色出行宣傳月”“公交出行宣傳周”主題實踐活動,組建“綠色出行”宣傳志愿服務隊,開展有獎問答、節能繪畫大賽、景點打卡騎行宣傳、隨車開展綠色出行調研等主題宣傳活動;利用中山電視臺、中山日報、中山交通微信公眾號、公交站臺、公交電子顯示屏等媒體及戶外廣告牌落實常態化投放。
5.加強生態規劃與保護。一是結合我市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工作,在充分評估我市自然地理格局與海洋保護利用情況的基礎上,科學劃定海洋生態紅線,通過建立實施海洋生態紅線制度,牢牢守住海洋生態安全底線,建立起以紅線制度為基礎的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管理新模式,逐步推動海洋生態環境起穩轉好。二是做好植樹造林。在我市森林發展的短期及中長期規劃中,每年均完成一定面積植樹造林。經過多年植樹造林,我市已基本完成鄉土闊葉樹種為主的林相改造。在“十四五”期間,我市每年擬完成5800畝高質量水源林改造。三是開展國土空間生態修復。組織編制中山市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全面開展國土空間生態本底調查,確定生態修復總體目標、空間布局、實施路徑,發揮規劃引領作用。系統推進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開展“三區兩線”重點區域內礦山治理復綠調查,完成礦山石場治理復綠任務。組織開展海岸線生態修復工程,建設生態海堤和紅樹林防護帶。開展紅樹林濕地生態修復,編制完成《中山市紅樹林保護修復可行性研究及實施規劃》,計劃在2025年前完成紅樹林造林24公頃、現狀紅樹林修復119公頃。
我市將進一步推廣綠色節約生活方式,建設節約型社會,持續倡導綠色低碳的生活風尚。一是大力推動低碳試點創建工作。在全市范圍內擇優遴選一批低碳社區試點,加強政策、資金等方面扶持力度,推進低碳社區試點建設。二是提倡節能節水。鼓勵使用節能低碳節水產品,繼續完善階梯式電價和水價政策,在保障公平和效率的基礎上,提高市民節能節水積極性。三是打造綠色低碳辦公環境。全面推進綠色辦公和綠色行政,推廣無紙化辦公和電子政務系統建設。建立政府綠色采購制度,建立低碳綠色產品評價標準、認證制度和質量監督體系,增加采購節能環保產品以及帶有環境標志的產品采購比例。建立企業節約資源領跑者制度,鼓勵重點企業率先實行綠色供應鏈管理,實現供應鏈體系產品的綠色設計、綠色生產、綠色包裝及回收處理,鼓勵企業和公眾優先采購節能和環保標志產品。四是加快推進垃圾分類。采取試點先行、循序漸進的原則,加快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努力提高垃圾分類覆蓋范圍,加快建立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的垃圾處理系統,推進廢舊物資循環利用,不斷提高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水平,建設“無廢城市”。五是倡導低碳環保消費模式。引導服裝生產工藝與消費理念向低碳模式轉變,鼓勵市民購買低碳紡織品,減少化學制品使用,提倡衣物循環利用。推廣綠色食品和低碳飲食,增加有機、綠色農副產品的供給,保障綠色食品的安全和充足。提倡低碳餐飲,引導節約、健康、均衡的餐飲習慣,推行“光盤行動”,遏制食品浪費。減少非必要一次性用品的供給,鼓勵使用可重復利用餐具及其它用品。六是推廣綠色出行。大力發展綠色交通,優化城市路網結構,逐步提升公共交通線路網絡化水平,優先發展城市公共交通,推廣使用新能源汽車,加快配套充電站、充氣站的建設,設計步行、自行車出行系統,合理規劃過街天橋、地下通道等設施,提高公共交通服務水平。鼓勵以公共交通、自行車、步行等方式綠色出行。
(二)關于“培育壯大新能源產業集群”的建議
采納建議。
1.支持新能源企業做大做強。積極爭取各級專項資金支持本地新能源企業開展研發及產業化項目,成立市級招商指揮部,聚焦中山產業發展需求,培育一批新能源產業,支持建設明陽全球總部基地,重點打造風力發電、太陽能、氫能、儲能、智能電氣、高端芯片等產業核心研發、裝備生產、運營和結算總部,推動企業進一步做大做強。
2.提升新能源產業創新能力。我市與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共建中山先進低溫技術研究院,圍繞先進低溫、氫能源、氦資源等產業前沿領域,開展核心制冷裝備、氫/氦液化系統等研制和工程化應用,打破國外技術壟斷,突破氫能運輸成本高的發展瓶頸,擺脫氦資源“受制于人”的窘境。同時,探索引進中國南方原子能科學與技術創新中心鉛鉍快堆研發基地項目,布局建設重大原子能科技基礎設施和示范工程,推動科技研發與產業創新協同發展。
3.大力推動屋頂分布式光伏開發試點工作。2021年,國家能源局發布《國家能源局綜合司關于公布整縣(市、區)屋頂分布式光伏開發試點名單的通知》(國能綜通新能〔2021〕84號),我市三角鎮、南頭鎮、古鎮鎮、火炬開發區被整體打包列入整縣(市、區)屋頂分布式光伏開發試點名單。目前,四個試點鎮街已基本完成屋頂資源摸底、企業意向調查等前期工作,正在試點開工建設一批分布式光伏項目,分類分批有序推進試點工作。同時,積極推進“整村光伏”,通過銀行綠色金融貸款、租賃建筑物屋頂等多種方式,并通過一次性獎勵形式,激勵居民參與太陽能光伏建設。
4.培育壯大氫能源裝備產業。明確把包括氫能源裝備在內的新能源裝備,以及以氫燃料電池電堆動力系統為關鍵部件的新能源汽車列為我市高端裝備產業的重點發展領域,積極打造“氫氣儲運基礎研究—氫氣儲運技術研究—氫氣儲運裝備制造—加氫站建設運營”儲氫加氫產研鏈條,初步形成“燃料電池核心零部件—燃料電池系統集成—燃料電池汽車整車制造”燃料電池汽車產業鏈條。我市打破行政區域限制,與佛山市、廣州市、深圳市、東莞市、珠海市、云浮市和陽江市就聯合申報國家燃料電池汽車示范城市群進行了深入探討,結合自身在產業鏈中定位和相關特點,通過城市群示范應用機制形成產業互補、協同、融合,突破產業發展瓶頸和障礙,共同營造公開、公平的市場環境,培育具有競爭力的燃料電池汽車產業集群。
我市將進一步優化能源布局,著力構建多元能源供應體系,積極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加快推進太陽能光伏產業發展,有序推進屋頂分布式光伏發電及地面集中式光伏發電,扶持海上風電領域具有優勢和潛力的龍頭企業,統籌推進氫能“制儲輸用”全產業鏈發展,因地制宜、合理有序推進生物質能開發利用,推進垃圾焚燒發電等領域重點建設項目。中山興中能源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制定了“光、儲、充”等能源項目三年行動計劃,將加快對自有加油加氣站增設充電、加氫等新能源補給功能的研究和建設。
(三)關于“提升產業園區循環化水平”的建議
采納建議。我市當前已開展以下工作:
1.積極發展綠色新興產業。我市積極壯大節能家電、高效照明、新能源汽車等優勢綠色低碳產業,推動新能源裝備制造、氫能汽車、動力電池等技術研發突破,帶動海上風電、新能源等產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極。
2.實施綠色制造試點示范工程。我市大力推動培育一批綠色工廠、綠色園區、綠色產品和綠色供應鏈,促進生產清潔化、廢物資源化、能源低碳化,提高資源能源利用效率,培育綠色經濟新增長點。
3.構建完善綠色制造體系。在工廠、產品設計、園區、供應鏈等領域全面推進國家綠色制造示范創建,促進全產業鏈和產品全生命周期綠色發展。
4.穩步推進綠色建筑發展。我市積極推廣裝配式建筑,強化公共機構、商業樓宇節能,推動新建民用建筑全部執行綠色建筑標準,以實現建筑全壽命期的綠色低碳發展。
5.構建清潔低碳的新能源體系。我市積極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鼓勵開發利用太陽能,因地制宜、合理有序推進生物質能開發利用。
6.積極推動園區循環化改造工作。截至2021年底,我市共有2個省循環化改造試點(華南現代中醫藥城、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且均已通過省級驗收。2022年4月,我市開展“十四五”園區循環化改造工作,重點督促省級以上園區積極參與循環化改造,提升園區內資源綜合利用水平。
(四)關于“加快綠色低碳循環產業技術創新”的建議
采納建議。我市當前已開展以下工作:
一是嚴格執行國家《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鼓勵發展節能、降耗、減排、增效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先進制造業,支持發展資源消耗少、環境影響小的現代服務業。二是深入推進清潔生產,鼓勵企業應用新技術、新裝備進行清潔化改造,2021年以來,全市新增注冊清潔生產審核企業163家,通過清潔生產審核評估驗收企業123家。2021年3月,我市組織開展2021年中山市節能和循環經濟資助專題項目,共支持56家企業。三是積極開展綠色制造體系創建和示范推動工作。支持符合要求的企業申報綠色制造體系建設示范項目,2021年,全市共3家企業、20個產品被列入國家工信部2021年度綠色制造名單(其中1家企業被評為綠色工廠、20個產品被評為綠色設計產品、2家企業被評為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四是全力做好節能環保裝備技術推廣工作,支持企業申報省級及以上節能技術、設備(產品)推薦目錄,2021年共推薦1家企業申報國家廢舊輪胎綜合利用行業規范公告;共4家企業(17個產品)納入2021年度國家工業和通信業節能技術裝備產品終端消費類“能效之星”產品;1家企業納入廣東省重點行業能效“領跑者”(2020年度)名單。
專此答復,誠摯感謝貴委對我市加快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產業體系等工作的關心支持。
中山市發展和改革局
2022年6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