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7日)
為全面貫徹落實《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綱要》),動員和組織全市人民切實把握當前的重要戰略機遇,先行先試,真抓實干,推動中山在新的起點上實現新的突破和跨越,現結合實際作如下決定。
一、指導思想與基本原則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準確把握《規劃綱要》確立的戰略定位和發展目標,進一步解放思想,立足先行先試,圍繞增強城市競爭力和增進市民福祉,著力研究解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深層次問題,積極探索建立促進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在建設適宜創業、適宜創新、適宜居住新型城市的進程上邁出更大的步伐,力爭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會和基本實現現代化。
(二)基本原則。
——科學發展,先行先試。牢牢把握“科學發展、先行先試”這一主題,搶抓機遇,積極探索,勇闖新路,用好用足中央和省賦予的先行先試權利,充分挖掘潛在的政策空間,力爭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突破。
——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既要從解決當前最緊迫、最突出、最重大的問題入手,采取扎實有效的措施,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又要科學制定發展規劃,通過深化改革解決深層次問題,建立健全科學發展的長效機制。
——強化協作,彰顯特色。以珠三角區域緊密合作為切入點,創新合作機制,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促進行政區經濟向經濟區經濟轉變;充分利用自身的區位優勢和產業優勢實現錯位發展,彰顯中山的發展特色,全面提高區域發展水平和整體競爭力。
二、戰略定位與目標任務
(一)戰略定位。
立足珠三角未來的發展大局,整合全市資源著力于打造“一個樞紐,兩個基地,三個試點”。
——珠三角三大經濟圈重要交通樞紐。《規劃綱要》的貫徹實施進一步凸顯了中山地處珠三角地區地理幾何中心的潛在優勢,特別是中山至深圳跨珠江口通道等重點項目的啟動和建設,將使中山占據“廣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經濟圈交匯點的戰略要塞。要充分發掘利用好這一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以加快與珠三角其他城市交通基礎設施銜接為突破口,構建珠三角三大經濟圈之間以及珠江口東西兩岸的黃金通道,進一步擴大轄區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推動中山立足“珠中江”經濟圈區域合作,主動承接“廣佛肇”、“深莞惠”兩大經濟圈的輻射,使中山成為珠三角三大經濟圈的重要交通樞紐。
——沿海產業帶先進制造業基地。按照《規劃綱要》重點發展“中山臨港裝備制造、精細化工和健康產業基地”的要求,以臨港裝備工業園區、國家健康基地等現代產業園區為平臺,大力發展船舶制造、風電設備等重型裝備制造業,優先發展包裝印刷、汽車配件等精密裝備制造業,積極發展電子信息、健康醫藥、精細化工等高新技術產業,成為全國重要的沿海產業帶先進制造業基地。
——珠江口西岸重要的服務業基地。重點發展金融、會展、物流、商務、旅游、科技服務、文化創意等現代服務業,加快推進傳統服務業轉型升級。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在推進服務業集聚區建設、利用“三舊”資源發展服務業、引導制造業服務環節分離發展服務業、建設“廣深港澳”重要服務后臺、理順服務業要素價格政策、推進服務業品牌和標準化建設等領域先行先試,爭取成為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城市。
——全國統籌城鄉發展綜合改革試點。以《規劃綱要》支持中山開展統籌城鄉發展綜合改革試點為契機,全力推進城鄉規劃建設、產業布局、社會保障、公共服務、社會管理等五個一體化,力爭到2012年,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5萬元。到2020年,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差距明顯縮小,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萬元,在全省乃至全國率先基本實現城鄉一體化。
——全國創新審批方式改革試點。以《規劃綱要》支持中山開展創新審批方式改革試點為重要切入點,進一步深化審批制度改革,減少和規范行政審批,促進政府行政向科學化、規范化、法制化轉變。創新電子政務服務平臺,健全審批業務共享和業務協同機制,完善政務綜合電子監察系統,開展基于無線網絡技術的新型移動辦公模式試點,力爭成為全省乃至全國行政審批辦事環節最少、服務效率最高、企業成本最低的城市。
——廣東省產業集群升級創新試點。以省確定我市為產業集群升級創新示范市為載體,加大自主創新力度,推動產業集群向高新技術、高端環節集聚,力爭到2011年建成省級產業集群增效示范、省級產業創新帶動示范、省級加工貿易轉型示范、省級新興產業培育示范、省級傳統產業改造示范和省級服務業集約發展示范等6類省級示范樣板,到2012年建成年產值超千億元的新興產業集群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中心2家,研究經費支出占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2%。
(二)目標任務。
按照《規劃綱要》的發展目標要求,結合中山建設“三個適宜”新型城市的戰略任務,確保中山“一年開好局,四年大發展,十年大跨越”。
——一年開好局。建立和健全落實《規劃綱要》的體制機制,率先克服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2009年,全市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63461元(按2008年平均匯率1:6.95計算約折合9130美元,下同),服務業增加值比重達到38%,城鎮化水平達到86.5%。
——四年大發展。到2012年,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會,初步形成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產業結構明顯升級,自主創新能力明顯增強,生態環境明顯優化,城鄉差距逐步縮小,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務,區域一體化格局初步形成。全市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80000元(約折合11510美元),服務業增加值比重達到43%,城鎮化水平達到88%以上。
——十年大跨越。到2020年,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基本建立起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形成以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為主的產業結構,實現全社會更高水平的社會保障。全市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35000元(約折合19424美元),服務業增加值比重進一步提高,城鎮化水平達到90%以上,實現從上中等收入水平向高收入國家和地區水平邁進的目標。
三、狠抓重點工作落實
緊緊圍繞《規劃綱要》提出的九大任務,進一步真抓實干,開拓創新,努力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率先取得突破。著力抓好以下五方面重點工作。
(一)保持經濟持續增長,夯實科學發展基礎。把擴大內需與穩定外需作為保增長的主攻方向,積極想辦法,找對策,謀出路,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為貫徹實施《規劃綱要》奠定堅實基礎。按照“三促進一保持”的要求,認真貫徹落實各項擴內需、調結構、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的政策,加大投資力度和優化投資結構。發揮政府投資的引導作用,帶動社會增加投資,重點引進一批科技含量高、資金密度大、產業鏈條長的大項目。積極培育新的消費熱點,穩定和擴大家電、住房、汽車等消費需求,發掘和激發旅游、文化、體育和健康等消費活力。積極開拓內需市場,強化本市與各地的經貿往來,大力推動“廣貨北上”。積極鼓勵擴大出口,引導加工貿易企業更新設備、引進技術、研發創新、延伸產業鏈和創立內銷品牌,優化企業出口結構,力保出口穩定增長。
(二)加快發展方式轉變,促進經濟轉型升級。建設以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雙輪驅動的主體產業群,形成產業結構高級化、產業發展聚集化、產業競爭力高端化的現代產業體系。積極實施重點產業規劃,助推產業轉型升級。加快推進服務業集聚區建設,強化服務業發展支撐體系,全方位開展金融、會展、物流、商務、旅游、科技服務、文化創意等服務業深度合作。推動主導產業集聚發展,圍繞船舶制造、風電能源等重大項目發展上下游產業,提升產業整體競爭力。完善自主創新的體制機制和政策環境,構建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結合的開放型區域創新體系。全力實施十大科技工程,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和傳統優勢產業科技水平優化升級。積極運用高新技術、先進適用技術、公知公用專利技術和現代管理技術,為企業自主創新提供公共服務與技術支撐。加強國家、省和市創新聯動,深化產學研合作,推動產業集群價值鏈向研發設計、品牌營銷等高端環節延伸。引導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完善企業自主創新激勵機制,鼓勵企業加大科研投入,搶占市場競爭的制高點。積極鼓勵發展循環經濟,實施節能清潔生產。
(三)務實推進區域合作,拓展城市發展空間。建立高效務實的合作機制,加強城市之間的經濟聯系、互補融合。以珠三角經濟一體化發展為契機,率先在交通、能源、水利和信息領域開展合作,推動基礎設施建設現代化,提高經濟發展保障水平。加強與珠三角區域內交通基礎設施的對接,打造快速轉乘接駁的立體交通體系。全力推進中山至深圳跨珠江口通道的前期工作,爭取早日動工建設。積極推進“珠中江”經濟圈建設,主動接受“廣佛肇”、“深莞惠”兩大經濟圈輻射,加強珠三角城市群在城市規劃、基礎設施、產業發展、公共事務等方面的統籌協調,促進資金、技術、人才、信息、資源等要素便捷流動。深化與港澳經濟合作,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
(四)促進城鄉統籌發展,爭創城市發展優勢。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著力加大在城鄉規劃建設、產業布局、社會保障、公共服務、社會管理等五個方面的改革創新力度,率先形成城鄉一體化發展新格局。引導工業項目向產業園區集中,農業用地向規模經營集中,農村人口向新型社區集中,加快城鄉新社區建設,打造具有嶺南特色的宜居城鄉。優化配置城鄉教育、衛生、文化、社會保障等公共資源,促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重視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和強化公共安全保障,實現人民幸福安康、社會和諧進步。
(五)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提供持續發展動力。以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為突破口,以推進改革試點建設為重要載體,全面推進行政審批、社會管理、統籌城鄉發展等領域改革,加強法治政府和服務政府建設,推進決策科學化和民主化,不斷完善科學發展的制度環境和法治環境。進一步清理和減少行政審批,健全審批業務共享和業務協調機制,加快建設重大項目協同辦公系統,建設和完善政務綜合電子監察系統、行政服務系統和無線網絡辦公模式。大力推進城鄉規劃建設、農村集體土地、農村集體產權、城鄉財政與投融資等管理制度改革。穩步推進社會管理體制改革,積極探索流動人口積分管理辦法,完善“大調解”工作機制,引導和鼓勵發展社會組織和中介組織,提高公共服務的能力和效率。
四、健全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充分發揮《規劃綱要》工作領導小組的作用,統籌組織實施《規劃綱要》工作。重點協調解決實施《規劃綱要》過程中的重大問題和跨部門、跨地區的復雜問題。積極爭取國家、省的指導和支持,加強與珠三角各城市的工作銜接。市直有關部門和鎮區要成立相應的領導小組和工作機構,負責統籌組織本部門本地區實施《規劃綱要》的各項工作。
(二)明確工作責任。將貫徹落實《規劃綱要》的各項工作任務分解到相關部門和鎮區,實行目標責任管理,嚴格落實問責制度。各有關部門和鎮區要結合實際盡快制定具體措施和工作時間表,明確工作目標和責任人,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結合深化行政管理體制和政府機構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規劃綱要》貫徹落實的政府職能體系和組織構架,確保各項工作落到實處。
(三)強化督促檢查。市委、市政府對各有關部門和鎮區實施《規劃綱要》的情況進行綜合督查或專項督查,對督查發現的問題及時進行整改。將《規劃綱要》實施情況納入部門和鎮區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的考核內容,考核結果作為組織人事部門考察干部的重要依據。全市實施《規劃綱要》的進展情況要定期向社會公布,接受人大、政協、各民主黨派及社會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