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重點任務。
——扎實推進工業節能減排。嚴格落實節能問責制度,定期發布節能目標完成情況晴雨表。按期完成電機能效提升和注塑機節能改造任務。加快推進省市企業三級能源管理中心平臺建設。推進企業建立能源管理體系,開展重點行業企業能效對標。加強工業節水工作,提高工業用水效率。全市有用熱需求的工業園區和產業集聚區基本實現集中供熱。全面推動工業鍋爐污染整治,強化電廠等重點行業的脫硫脫硝運行管理和石油煉制、化工等重點行業有機廢氣排放的綜合治理。(市經濟和信息化局、環境保護局、水務局,各鎮區)
——推進園區循環化改造和清潔生產。推動省級以上工業園區開展循環化改造,推動企業開展自愿性和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重點推進化工行業企業開展清潔生產審核。繼續深化粵港清潔生產合作,逐步擴大“粵港清潔生產伙伴”標志企業規模。(市經濟和信息化局、環境保護局,各鎮區)
——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產業。通過國家和省項目扶持、建設產業基地、開展項目對接等方式,積極培育“城市礦產”示范基地、再制造產業示范基地等節能環保產業集聚區。推進資源循環利用,培育資源綜合利用龍頭企業。推廣應用節能環保新技術、新設備、新產品。(市經濟和信息化局、環境保護局、財政局、商務局,各鎮區)
——加快淘汰落后和過剩產能。嚴格執行落實國家和省淘汰落后和過剩產能政策,以印染、造紙等為重點行業,完成省下達的淘汰落后產能任務。及時修訂產業導向目錄,落實國家和省對于產能嚴重過剩行業的準入政策。綜合運用差別水電價、補助資金、準入條件、行業標準等政策措施,強化環保、節能、質量和安全執法,促進落后和過剩產能加快退出。(市經濟和信息化局、發展改革局、財政局、環境保護局、水務局,各鎮區)
三、保障措施
(一)深化體制機制改革。
1.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地減少政府干預,還權于企業,分權于中介,賦權于市場。全面落實地方行政文件清理結果工作,深化簡政強鎮事權改革。完善市、鎮權責清單,明確市、鎮權責邊界,分層次、有步驟依法賦予鎮區市級或縣級的經濟社會管理權限。(市編委辦、法制局)
2.深化投資體制改革。實行企業投資項目清單管理,放寬企業投資準入,負面清單列明禁止準入和核準準入項目,負面清單以外項目實行備案制管理,進一步落實企業投資決策自主權。統籌推進企業投資項目用地、規劃、環評等審批事項改革,再造企業投資管理流程,做到同步改革、并聯辦理。(市發展改革局、城鄉規劃局、住房城鄉建設局、國土資源局、編委辦、經濟和信息化局、環境保護局)
3.深化規劃管理體制改革。創新規劃編制與管理機制,加快推進主體功能區規劃、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市總體規劃等“多規合一”,統籌基本生態、基本農田保護、城鄉建設用地、產業區范圍控制,實現規劃“一張圖”管理。(市城鄉規劃局、發展改革局、國土資源局,各鎮區)
(二)完善產業發展載體。
1.加快新型專業鎮建設。大力實施科技創新、模式創新、組織創新、集群創新、要素資源集約創新、產城融合創新、生態環境創新、人才創新等八大創新工程,著力打造發動新引擎、提供新平臺、整合新機制、創造新智慧的新型專業鎮,推動專業鎮實現產業規模和效益同步提升、產業升級和城鎮轉型相互促進、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相互包容。(市科技局、發展改革局、經濟和信息化局、環境保護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各鎮區)
2.加快重大產業平臺建設。高起點、高品質建設翠亨新區,建成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引擎和引領全市向海洋經濟邁進的重大戰略平臺。完善中山市智能制造裝備產業園、市級產業發展平臺基礎設施建設,著力引進優質項目。加快工業園區整合提升步伐,通過擴、消、并、轉和龍頭帶動,優化園區布局,提升園區發展水平,形成以翠亨新區為重點,以中山市智能制造裝備產業園、市級產業發展平臺為補充,以國家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和廣東中山工業園兩大體系為支撐的定位清晰、分工明確、區域聯動、集群發展的工業園區發展架構。(市經濟和信息化局、發展改革局、國土資源局、城鄉規劃局、住房城鄉建設局,各鎮區)
(三)優化產業組織結構。
1.大力發展總部經濟。加大對總部企業用地、人才等方面的扶持力度,著力降低企業因為內部重組、股權變更、資產注入而發生的成本費用,降低企業將域外資源域內化的交易成本。對總部企業實行“一企一策”幫扶,提高本地企業將總部留在中山的積極性,吸引更多企業來中山建立總部。(市經濟和信息化局、發展改革局、國土資源局、城鄉規劃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各鎮區)
2.推進民營企業兼并重組。加大對企業兼并重組行為的財政扶持力度,研究修訂促進企業兼并重組的政策,進一步降低企業兼并過程中產生的交易成本。對重點企業的兼并重組采取一對一幫扶,培育壯大一批競爭力強的大型企業集團和產業組織聯盟。(市經濟和信息化局、發展改革局、財政局,各鎮區)
(四)完善投資發展環境。
1.推動重大工業項目落地。破解規劃遺留問題,積極爭取國家和省的支持,優先推薦符合條件的工業重大項目納入省重點項目。減少行政審批環節,開辟綠色通道,重點圍繞簽約率、動工率、竣工率、投產率、增資擴產率等“五個率”抓好項目建設,做到有工作計劃、有時間節點、有責任分工、有督促檢查,推動重大項目落地實施。(市發展改革局、國土資源局、經濟和信息化局、財政局、環境保護局、住房城鄉建設局,各鎮區)
2.優化創新創業環境。支持工業企業開展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提升創新能力。加大政府采購對自主創新產品的支持力度,優化科技創新投融資環境。依托大企業成熟的產業資本、經銷網絡、創業經驗打造一批大眾創業平臺載體,支持中小微企業創新、草根創新。(市科技局、經濟和信息化局、金融局,各鎮區)
(五)優化資源要素配置。
1.集約節約利用土地。提高增量用地使用效率,積極保障優質工業企業用地,探索建立工業用地供應服務平臺、工業用地供應信息公開共享機制以及競爭供地模式,優先支持優質工業技術改造項目和重大先進裝備制造業項目建設用地。盤活存量用地,優先安排批而未供用地供應,大力推進閑置用地處置,整治“兩違”用地,重點推進鋅鐵棚廠房改造,有序建設商品廠房;進一步完善“三舊”改造涉及的規劃管控、收益分配、稅收優惠、糾紛調處、金融支持等方面的配套政策。(市國土資源局、城鄉規劃局、經濟和信息化局,各鎮區)
2.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2015-2017年,市財政統籌安排資金,集中支持工業轉型升級。一是安排技術改造專項資金,支持工業企業實施新一輪技術改造。二是安排先進裝備制造業發展專項資金,通過股權投資、貸款補貼、事后獎補等方式支持先進裝備制造業發展。三是安排信息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支持軟件、信息服務業載體、社會服務領域的信息化應用、集成電路設計、寬帶建設等領域的重大項目建設。四是安排產業平臺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支持欠發達鎮區園區基礎設施建設。通過股權投資、貼息等方式,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效應,撬動更多社會資本投入工業轉型升級攻堅行動。(市財政局、經濟和信息化局)
3.加強金融信貸支持。鼓勵銀行業及金融機構調整信貸結構,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提高審批效率,對工業企業技術改造、先進裝備制造業和智能制造等領域重大項目優先給予信貸支持。支持產業基金、天使基金、風投基金等金融資本發展,帶動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鼓勵企業境內外上市和新三板掛牌,支持企業發債,引導企業利用資本市場實施兼并重組,做大做強。(市金融局)
4.強化工業人才支撐。大力引進與我市產業發展和戰略取向密切相關的高層次人才隊伍和創新團隊,重點引進高端電子信息、健康醫藥、先進裝備制造等領域的優秀人才,推進人才載體平臺建設,健全高層次人才吸引、培育、激勵、服務等政策體系。提高一線產業工人的技能水平和創新意識,加快培育一支經驗豐富、技術過硬、綜合素質高的現代產業工人隊伍。(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教育和體育局,各鎮區)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實施工業轉型升級攻堅戰三年行動計劃聯席會議制度,由市政府主要領導擔任聯席會議第一召集人,分管領導擔任聯席會議召集人,成員單位按職責分工,加強配合,統籌推進行動計劃的實施。聯席會議下設辦公室,設在市經濟和信息化局。
(二)落實目標任務。按照省工業轉型升級攻堅戰年度目標分解的要求,明確我市年度目標(見附件1),并進一步細化分解目標任務至各鎮區(見附件2)。各鎮區要結合實際,制定具體工作方案,將工業轉型升級工作納入政府工作重點,確保落實到位。
(三)加強跟蹤督辦。建立行動計劃推進季報制度,聯席會議各部門、各鎮區每季度向聯席會議辦公室報送工作進展情況;健全重大工業項目動態跟蹤機制,切實協調解決項目建設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聯席會議辦公室每年6月底、12月底前向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報送項目建設和各項工作進展情況。
(四)實施考核評價。將工業轉型升級攻堅戰三年行動計劃年度目標任務納入鎮區實績考核指標體系,并由市經濟和信息化局會同市考評辦制定行動計劃的重點考核指標。對未完成年度重點考核指標且排名靠后的鎮區,由市政府領導約談鎮區主要領導。
附件:1.工業轉型升級攻堅戰三年行動目標總表
2.工業轉型升級攻堅戰三年行動2015年度目標分解表
附件1
工業轉型升級攻堅戰三年行動目標總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