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涌人民在近代歷史上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
鴉片戰爭勇抗英軍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1月26日,英軍武裝侵占香港島,以大兵壓境之勢,在廣州同清廷代表琦善談判“割讓香港”。林福祥(安堂村人)從澳門到廣州要求從軍殺敵,求見廣州知府余保純,并呈上《武裝保衛廣州戰守方略》。遭拒,后得兩廣總督幕僚,又是恩師黃培芳引薦,祁貢委以“平海營”管帶職,招募水勇,投入武裝保衛廣州戰斗,聯合廣州三元里“平英團”鄉勇,于6月8日擊退英軍。6月10日英軍撤至香港島海面,平英戰將林福祥提議率“平海營”為先鋒,平英團義勇為后盾,乘勝進軍,收復香港島,雪洗國恥,成為最先提出收復被英國強占香港島的第一人。
咸豐六年(1856)9月23日,英國在挑起第二次鴉片戰爭前夕,派兵船一艘,闖入香山內河,直抵大涌柵外。林家渡守軍林國梁(安堂村人)率眾鄉勇抗擊,其中一炮擊中英船尾,英軍狼愴逃遁。
咸豐八年(1858)9月12日,一小批英法聯軍,乘輪船從西海闖入,騷擾全祿、石井兩村,村民及鄉勇合力把英法聯軍驅逐。
辛亥革命時的香山起義 1904年林君復(安堂村人),鄭彼岸、鄭中超等7人,留學日本時,認識孫中山。后來林君復、鄭彼岸等銜孫中山命,負責策劃香山起義。
林君復在澳門創立“醒同仁”劇社,后改稱“仁聲”,暗中進行籌備武裝起義工作。1910年根據孫中山指示,與日本回來的上述幾位及從南洋回來的謝英伯、林了濃等匯合,在澳門建立中國同盟會南方統籌部澳門總支部,總支部成員有林警魂(安堂村人)、蕭楚碧(南文村人)等70多人,組織民軍,策劃武裝起義。
1911年10月,武昌起義,同盟會香港總機關決定廣東要首先在香山縣發難。林君復、鄭彼岸、林警魂等,當即集結力量,把民軍、駐守前山的新軍及小欖的綠林軍結合,共舉起義。11月2日小欖綠林軍在小欖起義,隨著駐前山的新軍5日在前山起義。最后由林君復、林警魂、鄭彼岸、蕭楚碧等組織安堂、南文等隆都各鄉民軍約3000人兵分隆都、良都,6日進攻石岐,攻克縣城。“淪亡于清王朝二百六十余年之縣境,遂告光復”。1912年1月,由香山持正團推薦,經省都督府批準,林壽圖(安堂村人)成為民國首位香山縣長。
反袁討龍斗爭 民國元年(1912)4月,袁世凱竊據臨時大總統職,逐步推行復辟帝制。龍濟光奉袁世凱命,任廣東都督兼署民政長職,擁袁稱帝。廣東人民響應孫中山號召,反袁討龍。香山人民在前香軍司令任鶴年和領導人林警魂領導下,1914年5月策劃推翻龍濟光在香山的代理人。1916年4月,分幾個支隊進攻香山縣城,連攻數日不下,后隆都人全民動員,予以兵力、軍械和伙食等支持,終于4月9日,經調停,守軍旅長及其軍隊全部撤出,香山知事(縣長)藍和光被驅逐出縣境。
軍民聯合抗日 1938年10月至1939年4月間,廣州、江門、順德容奇先后淪陷,而中山縣南面的三灶島,早被日軍侵占,作為空軍基地。此時的中山縣,處于四面包圍之中。大涌疊石、全祿兩村分別位于西江下游,磨刀門水道東側卓旗山(海拔165.1米)高地西部余脈的北坡和南坡下,中間余脈伸向西江邊的山咀一雷打石,處兩村結合部,形勢險峻,是中山西部江邊屏障。廣州失守后,中山縣長兼廣東第三游擊區司令、地方守備總隊長張惠長率副司令吳康楠、參謀長蕭祖強(南文村人)到疊石布防,把守備隊第四中隊布置疊石駐防,民眾抗日自衛團,第二區集結大隊的一個中隊布置在全祿駐防。第二區人民抗日情緒高漲,分別組織抗日先鋒隊、抗日大刀會、抗日自衛隊、醫療救護隊等民眾組織,決心與駐守疊石、全祿的守軍并肩抗日。戰前兩村組織村民堅壁清野、防奸防空、戰時后撤等工作。1939年7月9日,日軍500余人入侵疊石、全祿,疊石守備隊與日軍作戰,各村鄉丁集合候命,調赴前線。二區抗日青年戰時工作隊、救護隊等帶領民眾,穿梭槍林彈雨中,把茶飯、糕點和彈藥送到守軍手中,支援火線戰斗官兵,抗擊登陸入侵日軍。
升紅旗迎解放 1945年抗日戰爭取得勝利后,國民黨發動全面內戰。中山國民黨軍隊,迅速集結兵力圍剿五桂山區。共產黨組織鑒于此惡劣形勢,提出“分散隱蔽,堅持斗爭,積聚力量,等待時機”的方針。青崗原來參加抗日的隊伍和黨組織,有些留下堅持斗爭,有些安排到香港療傷、休整,也有隨珠江縱隊挺進粵西。留在青崗堅持斗爭的地下黨,經周密策劃,改組村中警察隊伍,由進步分子充任警察。以合法身份,一方面維持鄉政和治安,另一方面積聚力量,為進行武裝斗爭作準備。1949年,為迎接解放軍南下,地下黨一、二區區委決定在青崗組建武工隊,以青崗為根據地,駐扎在警察所內,開展宣傳發動工作,組織婦女會、讀書會、自行車隊等群眾組織,支援解放戰爭。10月14日廣州解放。中山解放前夕,為配合迎接兩廣縱隊先頭部隊入城,將武工隊編入中山獨立團序列,編為十三連。10月30日開赴石岐與其他部隊會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入城儀式,中山宣告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