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介紹
信息來源:本網 發布日期:2024年10月8日
歷史上由于東區靠近主城區,跟石岐區接壤,很多人物活動的區域實際在今天東區的管轄范圍內,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曾孕育了香山立縣的發起人梁杞、首任香山知縣陳天覺等先賢,涌現出了中山圖書館的創建者楊子毅等杰出人物。
在抗日戰爭乃至解放戰爭時期,在長江村、庫充村、齊東村、大鰲溪村等地有名可查的先后有22人為民族的獨立富強貢獻了寶貴的生命。在抗美援朝、對越自衛反擊戰、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先后有5人為國家的安全和經濟建設和人民財產安全獻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在近現代,廣大東區籍的華僑們,關心桑梓,積極響應祖國僑力愛國的號召,愛國愛鄉,積極支持家鄉各項事業建設,改革開放以后,華僑華人或回鄉興辦企業或資金支援家鄉發展經濟等各項事業,涌現出了以林中翹代表的華僑杰出代表。
名人傳略
梁 杞
梁杞(生卒年月不詳),文順鄉石頭村人(今東區槎橋村附近)。梁賦性溫純慎重,好學,精通詩書。宋慶歷六年(1046年),登進士,授連州司理(主理獄訟官)。在任秉公審判案件,得吏部官員賞識,晉升桂陽(湖南郴州)令。所到之任,均施行惠民為本之策,壓抑奸滑,嚴懲奸商,平整賦稅,緩免兵役,緝捕強盜,興辦學校,提倡開墾造田,推廣耕作技術,兩地之農商生產均得以發展,百姓深受其惠。不久升任比部員外郎、朝政郎,后任鄂州(今武昌一帶)軍事通判。宋熙宗元年(1068年),梁杞告老還鄉。其時香山漁鹽發達,兼有銀礦場之利,梁杞遂于宋元豐五年(1082年)聯同廣東運判(征運賦糧的長官)徐九恩,奏請朝廷立香山為縣。此奏雖未獲批準,但梁杞已成為香山立縣的發起人。
陳天覺
陳天覺(1087—1183),名元英,字天覺,號香叟,祖籍南雄珠璣巷,遷居文順鄉仁山下(今石岐)。香山建縣后遷居虎誦(今東區庫充村)。其父陳文龍,生三子,天覺居第三。天覺生三子一女,長子隨父居文順鄉仁山下,次子居岡背(今沙溪鎮),三子居水塘頭(即水溪,位于今沙溪鎮)。陳天覺自幼好學,頗有文名。宋紹興三年(1133年)中舉人,紹興八年試博學宏詞科,特賜進士,授朝議大夫。因議論切直,得罪朝中顯貴而被貶黜,后憤然歸里,不復出仕。宋紹興二十二年(1152年),陳天覺以香山交納賦稅、運糧到東莞縣城時遭海盜搶劫為由,建議改香山為縣,獲詔準,并割南海、番禺、新會三縣之瀕海地,以擴大縣境。陳天覺主持建縣城,主張縣城建于石岐山(今煙墩山)以東的仁山一帶(其時此地與石岐分開),而鄭氏邑紳則議建于雍陌。眾說紛爭,陳天覺便心生一計,提議:“建城必須貴地,地貴必須土必重,試請稱之。”得眾意一致,陳便命人先以鐵砂和于泥,經稱后石岐泥土果然重于雍陌,遂定仁山為縣城,故稱“鐵城”。陳天覺還捐糧數千斛以作建城之賞。紹興二十六年(1256年),陳天覺又建議辦學,首捐重資于蓮峰山麓建學宮一座,從而又為開創香山縣文化教育事業作出貢獻。陳天覺死后與妻羅氏合葬于庫充后山。歷朝《香山縣志》均將其陳列入名賢,以志其立縣之功。
楊子毅
楊子毅(1878—1953),乳名紹檉,又名干周,字弼朝,東區起灣村人。1905年畢業于兩廣(速)成師范學堂,旋回石岐辦小學,并與鄭彼岸、鄭道實等人創辦《香山旬報》。后考入兩廣方言學堂德語班學習。1911年畢業后,被推為中山縣議會副議長。1912年因成績優異,獲官費派往德國留學,在布來司勞大學讀經濟系,并加入同盟會。1915年他與留德同學繞道丹麥、荷蘭、途經爪哇上岸,在當地執教華僑子弟,兼營工商業數年。1918年回國從事農產品貿易。1923年后歷任大本營財政部第一局局長、總務廳廳長、賦稅局局長等職。1926年任中山大學事務主任。1927年任番禺縣縣長。1928年任浙江省政府秘書。1929年任寧波市市長。1933年任交通部秘書長。1935年2月至1937年9月任中山縣縣長,同時任中山縣訓政施委員會委員。在任期間,精簡編制,裁局為科,減少冗員,禁煙禁賭,整頓治安,發展鄉村建設,設辦鄉村建設人員養成所,增加農林場所,組織編修縣志,創建中山圖書館。1937年第二次國共合作時期任國民參政委員。1947年,閑居鄉中,新中國成立初期被推行為廣東省政協委員,省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53年因病去世。
歐汝鈞
歐汝鈞,字贊洪,東區土瓜嶺村人,生于1892年,祖父歐玉然是華僑,早年旅居美國經營商業。父親名叫歐天福,字頌常,在石岐行醫,很有名氣。天福有兩個弟弟叫歐銳福、歐永福,一向居住在美國。歐汝鈞兄弟姊妹八人,汝鈞居長。汝鈞幼年立志從戎,早年畢業于保定軍官學校,與余漢謀為同窗好友,結拜為兄弟,在校同坐一張書臺,畢業后被派去廣西任桂軍獨立團團長。他先后任廣東西北區綏靖公署上校咨議、國民革命軍第一參謀科上校科長,亦曾任廣東省陽山縣縣長,江西省虔南縣和大庚縣縣長等職。后又任小北江特務總隊隊長、陸豐縣縣長、廣東省第三區保安司令部上校副司令等職。抗日戰爭期間他曾任第四戰區十二集團軍余漢謀部下少將參議,后又調任廣東省稅局德慶分局(下管轄江西一帶十多個縣的稅務工作)局長之職。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前夕,德慶稅務分局遷入廣寧縣。當時歐汝鈞患腸胃炎病,因缺乏醫藥治療,病情日益惡化,不幸英年早逝,終年53歲。歐汝鈞將軍一生戎馬倥傯,在抗日戰爭期間守土抗戰有功,維護社會安寧亦盡職盡責。在其為政期間,不辭窮縣山區,安于職守,亦為后人所稱贊。他在外任軍政職務多年,亦曾回村拜祖,設宴招待全村男女老少,并還照相留念。他亦非常關心家鄉的事務,據記載,當時土瓜嶺村與鄰村牛起灣因地界相爭,鬧起不合,他主動去找到起灣村楊子毅共同協商調解,終于使兩村人民和睦相處,平息了事端。
林中翹
林中翹,經1992年10月10日中山市第九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審查通過,決定授予香港港華電子集團董事局主席林中翹先生為中山市榮譽市民。政協廣東省中山市1992年10月22日公告:經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廣東省中山市第六屆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第七次會議通過,決定增補林中翹先生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廣東省中山市第六屆委員會委員。林中翹先生是中山市東區小鰲溪村人,幼年在村小讀書,因他天資聰明,勤奮好學,在學校成績斐然,深受教師喜愛和同學的敬慕。畢業后考入縣一中,學習更有上進,他在求學階段呈顯其才華出眾、智力非凡。解放初至澳門,一個月后到香港,開始涉足社會。由于他在社交上以誠實待人,深得人們信賴;他在事業上有上進心,鉆石電子技術,不斷精益求精,堅持創新和改革精神。因在事業上大有成就,被稱為香港的“電子王國”,成為“電視機大王”,他的產品暢銷到歐、亞、美洲各地。1963年他在一家日資電子公司當生產科文員,1965年升任生產經理,1968年轉至美國電達電子公司當生產部經理與黃道源先生一見如故。1969年他與黃道源先生開辦聯華電子公司,生產小型收音機輸美。后因大股東私自出售股權而受損失不菲。但他能排隊萬難,重建電子王國。79年在僑務辦引薦下,嘗試在深圳投資,成立了港華公司,負責收聯華貨品運往深圳加工,產品獲得買家的信任后,先生在布吉、深圳、馬來西亞等地再設新廠。祖國實施改革開放后,熱愛祖國、關心家鄉的林中翹先生回來家鄉投資2.7億元,與東區合作成立嘉華電子有限公司,占地318畝,建筑面積96000多平方米,主要生產各種彩電、電腦、雷射音響、通信器材等一系列高科技產品。該電子城投產后年產值在8億元以上。林中翹先生還熱心支持家鄉辦學和公益事業,先后捐資380萬港元,其中捐給建東區中學的教學大樓和圍墻共140萬元,建東區醫院30萬港元,小鰲溪小學75萬港元,幼兒園萬港元,東區辦事處汽車、復印機共15萬港元。林中翹先生愛國愛鄉的行動,受到中山市人民的贊揚和敬佩。
知名人物錄
鄭泗全
鄭泗全(泗泉)是中山縣濠頭鄉人,約生于1858年,逝于1937年,享年七十八歲。鄭泗全為人老實,刻苦耐勞,深得洋老板賞識。后有一西洋姑娘垂青,結為連理。由于妻子的資助,經商致富而成為實業家。晚年回故鄉濠頭大辦公益事業,因念彭鳳周提攜之恩也為庫充公益出力。如庫充華僑興辦庫溪學校,他率先捐白銀200元,庫充華僑為家鄉辦水利成立改坑公司,他也慷慨捐資。
陳 棣
陳棣,光緒年間,漂洋過海,遠赴加拿大溫哥華謀生,他腦后拖著長辮(清朝時代規定男人要留長辮),挑著兩個補鞋籮前去的。上岸后舉目無親,又冷又餓,蹲在一家西人門前歇息。見一西婦在破柴,為了找立足之地,他就靈機一觸,用手勢問她要不要雇工。就這樣成為這家西人的雜工,以博取微薄的工資而棲下身來。陳棣工作認真,為西人的家務和花園整理得井井有條,深得西人的信賴,就調他到菜園做工。陳棣本是農家子弟出身,種植瓜菜是他的拿手農活;加上工作刻苦耐勞,盡忠職守,老板在他的協助下發展了菜園生產,獲利頗豐。后來老板年事已高,而子女不愿務農,陳棣就把多年積蓄的錢給老板,承頂了菜園來耕種。陳棣經營了8年菜園,克勤克儉,終于積聚點錢,于是返鄉探親。回程帶了胞弟維馨、聯馨、服內兄弟余馨、梅馨、子侄陳亮、陳樹、陳錦、內弟劉顯、襟弟伍有源往溫哥華。到達時每人要納人頭稅500元才準上岸。而梅馨因眼生倒毛不準上岸,卻被遣返。他們到溫哥華定居以后,凡回鄉探親,都抓緊機會延引親友到溫哥華。如陳官、陳金滿、吳官權、陳三賢、吳四桂、蘇祥等,都先后去了溫哥華。
陳灼聯
陳灼聯生于1905年(清光緒三十一年)11月24日。1920年當他剛好14歲時,他父親又花了500元加幣交了人頭稅使他也去了加拿大。他是從香港搭藍煙囪貨輪往加的。船經日本橫濱時,全船乘客惟獨華人要到船面上,相對排成兩行,脫光褲子由日本醫生檢驗。這明顯是對華人的歧視和侮辱,他深深感到屈辱和憤慨,可是當時中國人是弱國之民,十分無奈,只有敢怒而不敢言。抵加上岸后,他和其他一批新移民,又被趕到“豬仔館”審查監禁,十多人屈居一室,囚禁了18天,飽嘗了鐵窗滋味。陳灼聯離開豬仔館后,就跟父親上街賣菜,晚上宿于馬槽,人畜同居,盡管生活艱辛,他仍然不忘學習,半工半讀,上午攻讀英語,下午則幫助父親上街沿門賣瓜菜。1923年他與友人開設瓜菜果子店于傾士威夾別者時街。當時開始與朋友交游,加入華人工會,曾接觸了無政府主義和共產主義思想。為華僑社會和公益事業出錢出力。1962年他參加了“至孝篤親公所”為首屆財政,后來連任四屆主席,兩次代表出席北美洲懇親大會。新陪德托兒所建立,他被邀請支持,并待向政府辦理為不牟利慈善機構。1979年他被選為溫哥華中華會館財政,妥善處理前任虧空,一年后轉虧為盈,結存了1萬余元。他還為溫哥華中華文化中心的籌建擔任理事和勸捐員而作出努力。到了晚年,陳灼聯將其財富分為五份,妻子和三個子各一份,其余一份申請成為“陳灼聯慈善基金”,1972年獲加政府批準。1983年家鄉庫充建校捐資加幣2萬元,溫哥華建筑中華文化中心捐加幣2萬元,1981年溫哥華中華文化中心商業樓欠下建筑費加幣50萬元,陳以個人名義負責向BC銀行貸款清還。1980年他曾帶領回國觀光團觀光。回加后,通過我駐溫哥華總領事館和中央教育部聯系申請,同意成立陳灼聯特別獎學金,接受由國內選派品學兼優的科技學者到溫哥華最高學府進修1—2年,每年撥出獎學金6000元加幣。首位得獎者是華東上海工化科鄒明德講師,在加國BC大學攻讀碩士學位兩年,已于1984年學成回國服務。第二位得獎者是廣州中山大學物理研究生葉學敏,來O、B、C大學攻讀碩士,因成績超卓爭取加國獎學金赴美深造攻讀博士。經過幾十年的努力,他終于成立了陳灼聯慈善基金會,撥出巨款,在溫哥華興建了金齡宮安老院,1985年9月29日建成開幕,安置了88位男女耆英入住安享晚年。1986年獲紀念溫哥華開埠100周年耆英先驅獎,1994年春節獲加拿大中華總商會頒贈司徒志方獎,又獲加聯邦成立125周年紀念獎。陳亦名列中國海外交流協會出版的《海外華人名人錄》。陳灼聯因患心臟病于1995年4月1日逝世于溫哥華,終年93歲。
李采華
李采華是庫充先僑李應彬的哲嗣、李愚庵祖的20傳裔孫。李采華是美國加洲著名的“采華農場”主。1920年出生于美國加洲,青年時代在美國專修農業,成為農業專家,是雷地高樹皮公司總經理、蘭錨果公司董事、加洲政府農業顧問。中美建交后,中國農業代表訪問美國,美國政府指派李采華同美國有關官員負責接待;翌年美國政府農業代表團回訪中國,李采華亦奉派隨團回訪。他每年總有一兩次應我國國務院的邀請,回來講學,如1992年回國半個多月中,他到過杭州浙江大學、廣西桂林農業研究所、柳州農業研究所等處,傳授高效的機械種植方法,并親自到試驗田、農田、果園指導農工們作業。他還帶回優良種子和先進耕作技術,熱情支持中國發展農業。他所到之處,都受到熱烈的歡迎,取得圓滿的效果。他的農場由小到大,由手工勞作到機械化、電氣化。現在采華農場已擁有3000多英畝土地,50多個長年工人(收獲季節工人增至700多),100多部農業機械,20多部運載汽車,每年收成1500英噸梨子和一大批甜菜、玉米、小麥、番茄,還建立了自己工廠。至1996年止,他14次回國講學,有9次回到他所縈懷的故鄉,每次都向庫充學校捐資贈物。
吳 權
吳權在11歲那時隨其父吳健乾出國遠渡重洋謀生,先后做過打雜、礦工、菜園工、燒焊工,在溫哥華艱苦奮斗了五十年,他經營“吳權花屋”十分成功,被稱為“ 大王”,事業有成,獲利頗豐。加拿大的華僑吳權,于抗日戰爭期間與陳灼聯等一道,在加拿大發起節約“一碗飯”運動,把每天節省下來的錢寄回祖國,捐獻給購買槍支彈藥以支持抗戰。他對鄉親非常照顧和關懷,每逢年節必請老鄉來家中吃飯或送年糕、煎堆上門。鄉親們與他感情深厚,對他非常尊敬和厚愛。
陳光慶
陳光慶,早在1916(民國5年)年3月,庫充旅溫哥華鄉僑陳光慶、陳金齊聯袂返鄉掃墓,見鄉中有些青年無所事事,甚至涉足賭場,敗壞社會風氣,他們希望改變這種狀況,引導青年好學向上。回埠以后發起集資為家鄉創辦“閱書報社”,藉以提高文化,增廣見聞,培養情操,開闊視野,關心國家大事,做個好公民。陳光慶、陳金齊又牽頭各捐白銀50元外,各鄉親共捐集白銀400元,由吳銘輝帶返家鄉,在家鄉父老的協助下,租用三賞祠側鋪位創辦了庫充《光漢閱報社》,訂閱報刊供群眾閱讀,購置了長臺長椅和報架,除開支外,尚余白銀300元作訂報基金。閱書報社成立后,群眾前來看報十分踴躍,曾幾遷社址,堅持辦了30多年,到40年代國幣貶值才告停辦。創辦《光漢閱報社》后5年,即民國10年(1921年),旅美鄉親李應彬,旅雪梨鄉親鄭泗全、鄭卓、旅溫哥華鄉親鄭熠容等,眼見僑居國科學昌明,技術先進,經濟繁榮,皆由教育發達所致。回顧祖國則教育不振,科學落后,政治黑暗,深感振興中華,興辦教育,為家鄉培育人才的重要意義,商議發動鄉親捐資辦校,旅外鄉親積極響應,捐得巨款匯返家鄉,由歸僑陳余興、吳品廷、鄭允亮、僑屬李世芬及知名人士劉松壽、陳瑞桐等人任校董,籌備辦校事宜,借用陳氏,吳氏宗祠為校址,聘請鄉人吳瓊侶為校長,聘得劉振龍,高朝宗、高袞 華等為教師,《庫溪學校》于民國10年正式創業開學。
王仲熹
旅港鄉親王仲熹,1989年購贈兩機一幕(錄像機、投影機連幕)6套。1991年他參觀庫充小學,斥資全部更換學校的電線和照明設備。1990年他斥資添置圖書室桌椅、書架和課外讀物,充實了圖書館。1991年他斥資捐贈手風琴7部,成立了手風琴演奏隊。1990年他購贈大吊扇62把。1990年成立了“王仲熹獎教獎學基金”,每年平均發放獎教獎學金2萬元。規定庫充學生考上大學本科獎2000元,考上重點中學獎500元,教師獎1500元。1992年他購贈英產復印機一部。1994年他捐贈價值8萬多元的電教室全套設備。1995年他動員社友捐贈皮鞋、膠鞋500對。王仲熹鄉親將其先父王世昌及他名下所有1.5畝地的花園及別墅(建筑面積350平方米)全部捐贈給庫充村作幼兒園。從1990年起,每年給24000港元給學校置教具。他從一個童子軍隊員開始,歷任團長、旅長、區長、助理區長總監、九龍地域副會長、地域主席、直至現任九龍地域榮譽會長,服務于香港童子軍運動長達40多年,表現出色,榮獲童軍總會獎章多枚。他是世界童子軍協會會員,亞洲太平洋地區基金協會會員,因贊助菲律賓童軍會經費,去年獲菲國銅鹿獎章,并得菲國總統接見。他還贊助世界童軍活動經費,受到瑞典國王接見。
九龍及新界行政分區會長,從事參與及支持救傷及急救任務,在香港回歸祖國那年,1997年6月19日榮獲英女皇頒發最后一批勛章,并在英國受到女皇伊麗莎白接見。王仲熹還是國際扶輪社香港半山區扶輪社前社長及香港航空青年團榮譽中校,因熱心社群公益,維護社會安定繁榮作出貢獻,1998年11月獲頒一枚軍功績榮譽獎章,由香港特別行政區首席法官陳兆愷頒授。他與其父(王世昌)共為家鄉中山東區和庫充村的公益及教育事業共捐贈了100多萬元外,還關心貧困地區的公益事業。1995年到廣西玉林市捐贈金田鎮第三中學教學樓一幢,他接受香港新華社朋友的建議,1996年支持國內希望工程,親到清遠市捐建大元小學一間,1997年到廣州中山大學捐贈美術樓全套設備。1994年華南洪水為災,他在香港不但帶頭捐款,還不辭勞苦和社友先后帶80萬元和30萬元現金及慰問品到湛江、廣西兩災區慰問受災群眾。他還每季度為香港病人捐血一次,還與醫院簽了捐贈書,在他百年之后把器官獻給有需要的人。由1983年開始至今已捐血55次(醫院捐血登記卡記載)。
吳云縱
吳云縱,號春野,藝門子。1911年生,東區庫充村人,幼時隨其父書畫家吳灼華習畫,1933年考入廣州市美專西畫系,從胡根天、關良、李樺、吳婉(子復)、李居端等大師游。抗戰前夕,參加救亡美術宣傳工作,在石岐繪制壁畫。1940年春,中山淪陷,到東寶轉韶關、連陽各地任中學教師。勝利后回中山,任師范、紀中、濠頭、沙涌等學校教師。吳氏對人物、花鳥、山水畫兼精,復擅詩詞。吳氏現為中國書畫函授大學中山學院特聘教師、中山詩社、珠海詩社、中山、珠海老年書畫研究會、佛、中、珠、澳書畫聯誼會、鐵城教工書畫攝影家協會等會社顧問。
劉慶和
東區齊東村人,他自一九五O年去澳洲后,一直積極參加華人社團服務工作,曾是雪梨青年聯誼會委員,他很早參加了致公黨,而且是昆士蘭市布里斯本市華人宗親協會名譽會長,三圣宮廟宇管理委員會理事長,中國城大酒樓、金冠海鮮酒家、中國城餅家董事長。劉慶和先生曾榮獲澳洲政府頒發的OAM勛章。OAM勛章,英文名 “Order of Australia Medal”,是由澳大利亞政府頒發的紀念勛章,由英國女王御準后每年二月廿六日(澳洲日),澳大利亞政府給對澳洲社會作出了有重大貢獻的人士。
歐碧娥
東區土瓜嶺村人,1929年2月生。1941年,12歲的歐碧娥來到廣西,師從雜技行家周云鵬。過了近十年的賣藝生涯,師尊周云鵬成了她感情至深的知己,隨后結為夫婦,共同在廣西開創雜技事業1952年7月,經過她與周云鵬等人籌劃,成立了“廣西和平健身技藝團”,她乃該團創始人中唯一的女性,以后,她一直分擔團內的藝術管理、教授學員及編排節目、組織演出等工作,歷任該團團委會委員、婦女委員、工會委員等職。1975年7月,她因腰部嚴重扭傷,“文革”后期又被迫下放農場勞動,致使傷痛加劇而提前退休。歐碧娥自小天資聰穎,勤奮好學,在艱苦的謀生演出歲月中,堅持磨煉基本功。這樣,她不僅為自己打下了扎實的功底,而且造就了自己吃苦耐勞,性格堅毅的個性。她的體形、素質又屬一流,深受長輩們和雜技團同伴們的喜愛。她先后表演的節目有:《柔術》、《頂杯》、《魔術》、《獨輪車雜耍》、《走鋼絲》、《對手車技》、《大武術》、《中國馬術》、《高空吊子》。50年代,她到過廣東、福建、江西、湖南、內蒙古、寧夏、甘肅、河南、貴州、云南、四川等省巡演,各地報紙均以“女大力士”稱謂褒揚她的表演。在30多年的藝術事業中,歐碧娥為廣西培養了幾批雜技人才:50年代的一批人中的楊愛霞、林云斌、魏林山、劉凱春等,現仍作為骨干保持演出或執教,有的還當了雜技團團長。如著名的“頂碗”演員楊愛霞,現為廣西雜技團團長,一級演員,她九歲起就在歐碧娥身邊學技,直至成才出名。60年代,歐碧娥相繼培養出李健嫻、龐廣清等優秀的蹬技、柔術演員。70年代,歐碧娥又在學員中培養出幾名尖子:黃秋萍、翟小娟、覃偉波等1965年全國一致推評她為“優秀教員”。 在全國雜技界繁榮時期,1978年至1980年,她協同周云鵬周游北京等地找同行友人串聯,向全國雜技界倡議成立“中國雜技藝術家協會”并成為首批會員,在廣西她被推為雜協廣西分會常務理事。1982年中南區雜技比賽,她不辭勞苦前往組織,擔任藝委會成員兼評委。
烈士英名錄
一、新中國成立前
1、抗日戰爭時期烈士
黃耀南,男,1923年1月生,東區長江村人。1938年7月參加廣東青年抗日先鋒隊中山縣隊。1941年12月在五桂山作戰犧牲。犧牲前是中山游擊隊三中隊隊員。
黎華開,男,1925年2月生,東區長江村人。1941年2月參加中山游擊隊。1942年4月在黃茅山作戰犧牲。犧牲前是中山抗日游擊大隊三中隊隊員。
陳桂明,男,1909年4月生,東區長江村人。1942年4月參加中山抗日游擊隊。1943年8月在長江村被捕后遭殺害。犧牲前是中山抗日游擊大隊醫生。
甘華根,男,1925年1月生,東區長江村人。1942年3月參加中山抗日游擊大隊。1943年10月在大茅山作戰犧牲。犧牲前是中山抗日游擊大隊民權中隊隊員。
黃少葵,男,1912年12月生,東區起灣村人。1941年7月參加中山游擊隊。1943年10月在石岐被捕后遭殺害。犧牲前是中山抗日游擊大隊民族中隊隊員。
楊日華,男,1917年8月生,東區牛起灣村人。1941年2月參加中山游擊隊。1944年5月在石岐被捕后遭殺害。犧牲前是中山人民抗日義勇大隊第一支隊民權中隊隊員。
陳連珠,男,1921年6月生,東區齊東村人。1943年6月參加中山抗日游擊大隊。1944年10月在新興縣作戰犧牲。犧牲前是粵中縱隊二團五中隊炊事員。
候容燦,男,1923年6月生,東區新村人。1941年1月參加中山抗日游擊隊。1944年11月在鳳凰山作戰犧牲。犧牲前是中區縱隊第一支隊白馬中隊小隊長。
胡 群,男,1917年10月生,東區大鰲溪村人。1943年4月參加中山抗日游擊大隊。1945年2月在枕頭角作戰犧牲。犧牲前是珠江縱隊第一支隊民生中隊隊員。
劉添元,男,1926年4月生,東區齊東村人。1942年8月參加中山抗日游擊大隊。1945年2月在新興作戰犧牲。犧牲前是粵中縱隊二團三中隊隊員。
劉元在,男,1920年1月生,東區齊東村人。1942年10月參加中山抗日游擊大隊。1945年6月在鶴山縣作戰犧牲。犧牲前是粵中縱隊二團四中隊隊員。
黃康發,男,1925年2月生,東區長江村人。1941年3月參加中山抗日游擊隊。1945年6月在寶安作戰犧牲。犧牲前是東江縱隊江北指揮部解放大隊一中隊隊員。
劉玉勝,男,1915年8月生,東區長江村人。1941年2月參加中山抗日游擊隊。1945年6月在博羅縣作戰犧牲。犧牲前是東江縱隊江北指揮部解放大隊一中隊隊員。
楊輝照,男,1920年11月生,東區起灣村人。1941年9月參加中山抗日游擊隊。1945年6月在寶安作戰犧牲。犧牲前是東江縱隊江北指揮部解放大隊一中隊隊員。
楊寶詩,男,1921年7月生,東區起灣村人。1938年4月參加廣東青年抗日先鋒隊中山縣隊。1945年6月在惠州作戰犧牲。犧牲前是東江縱隊江北指揮部解放大隊二中隊隊員。
黃康發,男,1921年2月生,東區長江村人。1942年9月參加中山抗日游擊大隊。1945年7月在博羅縣作戰犧牲。犧牲前是東江縱隊江北指揮部解放大隊二中隊隊員。
2、解放戰爭時期烈士
陳監全,男,1927年9月生,東區庫充村人。1945年3月參加珠江縱隊,1946年7月在博羅縣作戰犧牲。犧牲前是東江縱隊江北指揮部解放大隊一中隊隊員。
陳煥有,男,1925年8月生,東區庫充村人。1945年參加珠江縱隊,1946年7月在博羅縣作戰犧牲。犧牲前是東江縱隊江北指揮部解放大隊一中隊隊員。
黃光明,男,1923年5月生,東區長江村人。1947年3月參加中山特派室武工隊,同年10月在長江村作戰犧牲。犧牲前是中山特派室武工隊隊員。
鄧耀祖,男,1926年1月生,東區起灣村人。1946年10月參加中山特派室武工隊,1948年9月在五桂山作戰犧牲。犧牲前是中山特派室武工隊隊員。
梁壽恒,男,1922年5月生,東區紫馬嶺村人。1944年10月參加中區縱隊,1949年6月在小鰲溪作戰犧牲。犧牲前是中山特派室武工隊小隊長。
黎永寬,男,1921年3月生,東區三溪村人。1944年11月參加中區縱隊,1949年7月在沙邊作戰犧牲。犧牲前是中山特派室武工隊隊員。
二、新中國成立后
1、抗美援朝
陳易良,男,1930年9月生,東區庫充村人。1949年5月參加解放軍,1953年8月在朝鮮戰場戰斗中犧牲。犧牲前是志愿軍一九五師五八五團二營文書。
2、對越自衛反擊戰
林銳根,男,1958年生,東區亨尾村人,中共黨員。1976年2月參加解放軍,1979年3月2日在中越邊境對越自衛反擊戰中犧牲。犧牲前是五三五六二部隊戰士,立一等功一次。
三、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
甘和順,男,1935年5月生,東區長江村人。1950年1月參加解放軍,1954年8月在湖南省執行任務因海事遇難。犧牲前是中南軍區訓練團二營五連戰士。
陳耀洪,男,1947年4月生,東區老富頭村人,共青團員。1967年12月參加解放軍,1968年4月29日在云南省因狂風吹倒營房面犧牲。犧牲前是八七〇一部隊戰士。
陳侖海,男,1948年生,東區槎橋村人,中共黨員。1968年1月參加解放軍,1971年11月12日在四川省戰備施工中犧牲。犧牲前是五八三一部隊十九小隊班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