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山翠亨新區成立于2013年,位于中山東部臨海區域,包括中山市南朗街道、橫門島及周邊海域,總規劃面積226平方公里,其中起步區(馬鞍島)規劃陸域面積35平方公里。
中山翠亨新區地處粵港澳大灣區環灣核心圈層,是珠江西岸連接深中通道的橋頭堡,區位和交通優勢十分明顯。區內已經建成京珠高速、廣珠輕軌、翠亨快線、深中通道、中開高速、東部外環高速等快速對外通道,1小時內可通達珠三角廣州白云機場、深圳寶安機場、香港機場、澳門機場、珠海機場等5個國際機場;中山港澳碼頭為國家一類口岸,位于新區(馬鞍島)東南部,運營中山至香港、澳門和深圳航線。中山翠亨新區正按照“生態優先、文化引領、產城融合、科技創新”的理念,以建設國際化現代化創新型城市新中心為定位,力爭到2022年,生態系統和交通路網骨架基本成型,主要市政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基本建成,重要功能節點建設有序推進,生物醫療科技創新項目、精密制造產業項目全面投產,承接東灣科技、人才外溢初見成效,城市雛形基本顯現;到2035年,全面建成國際化現代化創新型濱海生態新城。
《中山翠亨新區總體規劃(2012-2035年)》于2018年修編。翠亨新區規劃范圍包括南朗鎮、橫門島及東部臨海區域,總規劃面積為226平方公里。本規劃期限近期為2012-2020年,遠期為2021-2035年。翠亨新區總體規劃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工作做出“四個走在全國前列”的重要批示精神,積極參與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國家層面:立足“孫中山”獨特文化資源及文化品牌,搭建文化交流平臺,建設文化精品,共建海內外華人共同精神家園。
廣東省層面:挖掘和整合中山乃至廣東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建設特色文化城市,以文化引領經濟社會發展、以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提升人文素質。
珠三角層面:探索創新“珠西發展模式",堅持走“包容增長、集約發展;共建共享、和諧善治;綠色生態、可持續發展;文化引領、以文化育人;外聯內拓、差異化發展”的道路,率先建成嶺南理想城市。科學合理利用岸線和海域資源,大力推進集中集約用海,努力增加新區建設的土地后備資源。
到2020年,主體功能基本形成,新區初具規模。旅游休閑等生活服務業,文化服務、創意產業等新興服務業形成規模,金融服務、信息服務等生產服務業初步發展;基本完成文化教育區北部和科技創新區北部圍填海島嶼的開發建設,啟動中央商務區建設。人均GDP達到20萬元,服務業占比為60%,研發經費占GDP比重為3.5%,城市生活污水處理率為95%,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為100%,綠化覆蓋率為60%,水面率不低于9.59%。
到2035年,城市建設達到一流水平,主導產業凸顯核心競爭力,具備輻射帶動力,城市文化提升影響力、生態環境形成生產力、社會服務顯現凝聚力,建成經濟持續發展、環境優美和諧、人文氣息濃厚、社會管理善治、人民生活幸福、海內外華人認知度高、國際影響廣泛的現代化嶺南濱海城市。人均GDP達到50萬元,服務業占比為70%,研發經費占GDP比重為5%,城市生活污水處理率、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為100%,綠化覆蓋率為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