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的中山暖陽依舊,一輛輛滿載著游客的大巴駛入板芙鎮里溪村,沿著月角涌一路前行。從車上向外看,月角涌水面上倒映著的樹木飛馳,村墻上到處是多彩的繪畫,儼然一幅恬靜的鄉村畫卷。 大巴停在了村里的專題展館門口。作為講解員,村民蔡芝盈第一時間前去接待:“歡迎來到板芙鎮里溪村,這里是廣東省推行農村土地改革的先行地。” 對于村里近年的變化,蔡芝盈感受很深:“村子變漂亮了!水清了,環境也美了,周末很多家長帶著小朋友來這里露營,也帶火了村里的文旅產業。”曾經河涌黑臭的里溪村,經過水污染治理等一系列村容村貌提升后實現“大變身”,成為全市知名的“網紅村”。 里溪村月角涌,只是板芙鎮打好打贏水污染防治攻堅戰的一個縮影。2021年實施未達標水體綜合整治工程以來,板芙鎮整體水質狀況有所改善。經過2年摸索,板芙已建立起一個多部門協作、市鎮合力的工作機制。目前,鎮內多個村的農污治理初顯成效。
▲板芙鎮月角涌
治水工改聯動攻堅,兼治“水土不服”
每天撥打不少于70個電話,這就是板芙鎮治水專班常務副主任唐代軍的日常。治水工作從市、鎮到村,延伸至多個職能部門,加上相關參建單位,要做好各部門的溝通工作,并不容易。
板芙鎮受歷史粗放型發展等多種因素影響,鎮內34條河涌中,多條受到污染,成為“板芙之痛”。板芙鎮舉全鎮之力,推進“六污同治”,在全鎮層面制定了水污染治理工作聯合監督管理機制。施工作業面受阻堵點有哪些?哪些關鍵堵點要找什么部門和單位溝通,才能解決問題?市、鎮兩級指揮部逐步完善水污染治理方案,板芙鎮治水指揮部辦公室下設的鎮治水專班,包括唐代軍等13位干部在內,深入村居、廠企、小區、城鎮解決排污難題。全鎮每一個部門、單位都在為打通未達標水體整治工程“最后一公里”奔走。
通過推行未達標水體整治工程,板芙鎮積極做好控源截污工程(包括河東片區農村生活污水)、管道清淤檢測修復、河涌環保清淤、補水工程、河岸整治及景觀提升、污水處理廠擴建等相關措施,疏通污水治理“毛細血管”。
“目前板芙鎮已新建污水管網約93公里,完成現狀污水管網清淤檢測約35公里、修復20公里。”唐代軍表示,該鎮污水處理廠(三期)擴建工程主體已收尾,正在進行設備安裝和調試,建成后污水處理能力將從原來的3萬噸擴建到5萬噸。
▲板芙鎮污水處理廠三期擴建工程。南方+ 李姍恒 拍攝
“治水最忌‘單打獨斗’,中山正堅定不移打好打贏破解土地瓶頸、水污染治理兩場沒有退路的攻堅戰。”唐代軍以里溪村月角涌舉例,展示板芙鎮做好治水和工改聯動攻堅的決心。
距離月角涌數百米的空地上,挖掘機正在作業。這里原先是一家家具公司,主要進行家具、木制品生產。項目沒有合法規劃報建手續,產能及稅收也較低,違規建筑物直排污水進入月角涌,嚴重影響水質。
通過治水與工改聯動攻堅,該項目承租戶均已騰挪,建筑物已全部拆除。該改造項目屬于“工改工”項目,擬采取政府整備(掛賬收儲)改造方式,改造后將用于工業用途,擬引入產業內容包括無人機科普教育、研發中心、試飛檢測、實訓基地等。
兼治“水土不服”,板芙鎮“工改”改出新天地,治水治出好風景,為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山注入動力。
織密農村污水“毛細血管”,走出板芙特色治理之路
按照“科學治理、源頭治理、系統治理、流域治理”的方式和“六污同治”方針,板芙鎮積極開展黑臭(未達標)水體整治工作。該鎮共10個行政村,其中里溪村、金鐘村、白溪村3個行政村已于2022年完成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今年計劃推進湖洲村、深灣村、板芙村、板尾村等4個行政村農污治理工程。經過生活污水治理的農村,又有哪些新面貌?
里溪村前后“蝶變”成為全鎮農污治理的縮影。里溪村通過一系列的水污染治理工作后,干凈整潔的瀝青路面鑲嵌著“支管入戶”的小方井,離小方井一米多遠的是檢查井,連接著市政污水管網。“早幾年河涌黑臭,現在經過治理河水變得清澈了,周圍的環境變好了。”村民吳金瑤現在經常帶著小朋友在村里散步。
▲板芙鎮月角涌。
鄉村振興,生態宜居是關鍵。生活污水是影響農村環境的一個突出問題。近年來,板芙鎮各村因地制宜、探索創新,走出了一條有板芙特色的治理之路,鄉村舊貌換新顏。
月角涌周圍的黨員教育基地、糧食展覽館、里溪香山書房(綜合服務中心)、民心公園、環山風光徑和里溪古道等人文旅游項目實現了質的飛躍。同時,由于旅客的參觀,客源不斷增加,也帶動了村內周末和夜間的露營陣地、圍爐煮茶、“K house”蛋糕屋等地攤經濟的發展。
村民蔡芝盈是土生土長的里溪村人,之前在外地學校當教師,近期才回到家鄉工作,偶爾為游客當起講解員,推介自己美麗的家鄉。“村子變美了,我也樂意回到家鄉工作。”蔡芝盈正是回村的外流村民之一。隨著村內控源截污、河道整治、水環境提升等基礎設施完善升級,不斷吸引外流的村民和各類人才返鄉就業創業,帶動文旅鄉風全新提升,該村榮獲中山市精美鄉村典型。
水體治理帶動了鄉村旅游觀光、康養休閑、生態教育等產業發展。下一步,板芙鎮將迎接“百千萬工程”、鄉村振興的東風,爭取實現產業、人才、生態、組織、文化的鄉村五大振興,為村集體帶來更多收入,增加村民的“錢袋子”,為綠美板芙、高質量發展貢獻生態治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