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兩年的時間里,中山市板芙鎮深灣村村民蘇玉欽感受到新圍自然村從“灰頭土臉”到重現“賞心悅目”。新修的祠堂、道路、“四小園”和修葺一新的古舊民居讓這座位于五桂山脈大環山山腳的百年僑村愈發清雅動人。
新修的祠堂、道路、“四小園”和修葺一新的古舊民居讓這座位于五桂山脈大環山山腳的百年僑村愈發清雅動人
深灣村保留較好的古舊建筑有近200座,大多是晚清或民國初期磚瓦結構民居和中西合璧風格的僑房。近兩年來,深灣村在板芙鎮的支持下,將人居環境整治和農房風貌管控提升作為推進“百千萬工程”的重要抓手,制定了中短期規劃,在尊重歷史風貌、尊重村民意愿的基礎上,對深灣村古舊建筑進行分期修繕,目前已改造古舊民居57間,村莊面貌煥然一新。
已成片改造57間古舊民居
“深灣”這一地名最早可追溯到宋代,是板芙鎮最早有固定村名的村落,分為深灣、永厚、新圍、邊沖、果園5個自然村。深灣村黨支部書記蘇經偉對記者說,深灣村雖然是古村,歷史文化沉淀深厚,但隨著經濟的發展,如今已變成半空心村,村里古舊民居較為密集,不少房屋因年久失修,外立面陳舊,不僅有較大的安全隱患,還對村莊風貌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2022年,深灣村就開始著手準備改造古舊民居。村“兩委”班子為此調研走訪了中山、江門等地,并多次征求村民意見,制定了深灣村三年(2023-2025)短中期人居環境提升計劃,對民居修繕進行了整體上的規劃和設計,“新圍村有25間民居需要修繕,我們對每一間怎么修繕都征求了業主或代管人及村民代表意見。”蘇經偉說。
2023年,在板芙鎮黨委、政府的支持下,深灣村借助政府債券資金逐步開展建筑及院墻改造、道路改造、巷道提升及修復、“四小園”建設、高速路口旁建筑改造等工程,共計開展14個生態宜居美麗鄉村項目,整體提升深灣村風貌。在修繕房屋方面,深灣村主要分兩期改造,一期主要改造新圍片區和永厚村片區。其中,有21間古舊民居由鎮文旅公司先租賃,然后根據設計方案進行改造,之后再盤活,發展文旅和新業態商業。
蘇經偉介紹,在改造過程中,一般談好一間就修繕一間,優先選擇外立面陳舊的房子,村干部會上門與村民或者房屋代管人溝通。村民不理解也是有的,蘇經偉記得,耗時最久的一次花了一個半月的時間。屋主對于改造的過程和效果不理解,村干部上門談了六七次,屋主最終同意施工,“考慮到該村民的老屋在一眾民居中很不協調,大家還是下定決心‘攻’下來。”蘇經偉說。
經過努力,深灣村已改造57間古舊民居,其中新圍村25間,永厚村11間,105國道沿線21間,基本實現了成片改造。
還原歷史風貌,“改”出參差之美
站在深灣村新圍一街二巷,一座中西合璧的僑房引人駐足,這是一座中山市歷史建筑,房屋的主人是一名美國華僑。修葺一新的淡黃色外墻和建筑原有的鏤空雕花、色彩分明的裝飾畫等一起,讓這座歷經了120多年風雨的僑房散發出古樸雅致的韻味。
在新圍村,還有一座廣為人知的市級歷史建筑——孫中山先生好友馬結端的故居,外立面修繕一新,墻上的彩繪經過修復,又恢復了當初的明艷。這些古建筑和周圍各個年代修建的民居在一起,見證著村莊的變遷。
蘇經偉說,為了還原這些建筑的歷史風貌,施工隊經過多次比對和調整,盡量還原了當時的墻面顏色和彩繪顏色。另外,在修繕的過程中充分尊重村民意愿,設計方案充分考慮他們的需求,在保留風貌的前提下進行協商。“不同年代的民居都是時代的印記,差異化的民居滿足了不同年代村民的需要,修繕做到盡量還原歷史風貌,讓不同風格的民居在一起更加協調、美觀,讓村莊呈現差異的美。”蘇經偉說,改造要呈現房屋的年代感,這才是鄉村本來的樣子。
擬發展文旅產業,打造文旅品牌
深秋時節,天高氣爽,走進新圍村,村口的幾棵大榕樹蒼翠挺拔,新修好的道路向前延伸,不同年代的民居沿著巷道分布,村子很安靜,偶爾才有人經過。
村民蘇玉欽指著靠近馬結端故居的一處“四小園”說,這里以前都長著荒草,旁邊的幾處房子也很破敗,很少有人會走進來。但現在不同了,每天早晨和晚上,住在這里的村民喜歡在村子里走走,“改造后大不同了,道路很干凈,熟悉的房屋又恢復了曾經的面貌,感覺很親切。”蘇玉欽說,他的老屋被納入了第二期改造范圍,他非常支持,也很期待改造效果。
蘇經偉說,目前深灣村的改造主要集中在新圍片區以及永厚片區,將以此為契機,發展鄉村文旅產業,通過環山路將兩條自然村的資源串聯起來,形成閉合的游覽環線。目前,21間古舊民居由鎮文旅公司租賃,將其改造后活化,依托村內文化和自然資源,打造深灣村文旅品牌。“我們將借鑒兩個片區的改造經驗,在全村鋪開美麗鄉村建設,全面提升深灣人居環境。目前已制定方案,將于2025年啟動。”蘇經偉表示。